1
我的女儿叫葡萄,生性活泼开朗,从睁开眼睛起床到闭上眼睛睡觉,小嘴一直在叨叨,没有消停过。刚上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她特别能说,而且敢于和老师叫板。
回到家,我批评她,不能直面顶撞老师。葡萄满不在乎地娓娓道来:“老师说我吃饭恼火,就大口大口的喂,我的樱桃小嘴一点点,装不下那么多,就叫老师给我少喂一点儿饭。”听得我目瞪口呆,她最后还补充一句话:妈妈,我没有错,吃多了我会吐的!”
葡萄的习惯和性情,我是了解的,她继承了为娘不怕权威的基因。但是,更胜一筹的是,她的“叛逆”不是装在心里。
天气转冷,不想上幼儿园的她,窝在被子里,即使尿急也不想起床,憋不住撒在床上,我没有骂她,赶紧打水给她擦洗,她不好意思地说:妈妈,尿太厉害了,我憋都憋不住,真是太对不起了!
起床后,她磨磨蹭蹭,喝奶至少得花七八分钟,我会催她:“晚起半小时,在家吃早餐还磨蹭,干脆别去幼儿园了。”她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本来就不想去读幼儿园。”
这么小的孩子顶嘴的厉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然而,我愿意她发泄出来,而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人被迫憋在心里,哪怕是因为我。
我要的就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只是身体健康,更是心理健康而且快乐。我知道,在这一点上,她比我好得多得多。
2
我一直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从没让父母操过心。五岁半开始上学,家长负责接送两周时间,我便独自背着书包穿过两条川流不息的街道去学校(那时候的父母心真大,换作是我,铁定不敢让葡萄独自去上学),放学回到家乖乖做作业。八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自己做简单的饭菜。
一路到高中,一直兼任班委。身边人越是夸奖我乖巧,我越是可劲地表现,争取得到更多的认同;当然,另一方面也是源于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在看来,我当时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的东西超过了实际年龄,换句话说,就是早熟。
过早认识生活的结果就是不快乐。
犹记得,小学好友的父亲是空军上校,常常出差在外,父亲每次出差都会在一张A4纸上用钢笔给她写一封简短的信,常以“亲爱的宝贝”或者是“宝贝”开头,“你的爸爸”或者是“爸爸爱你”结尾。
每次她的父亲出差回家都会给她带礼物,要么是各式各样的盒装巧克力,要么是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书。第一次吃的瑞士白巧克力就是在她家,我的舌尖上的人生从此开启。第一次阅读郑渊洁的系列童话也是在她家,我的阅读兴趣也因此激发。
她是学习委员,我是班长,我们俩几乎形影不离,然而,家庭背景却是天差地别。好在她认同的是我这个人,去到哪里都会和我一起。但是,我已经感受到了些许的差异。
原来,父亲和女儿之间可以如此亲昵地表达爱;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苦涩里带着甜蜜的东西叫巧克力;原来,还有三条腿的钢琴可以发出声音;原来,楼中楼带花园的家如此宽敞明亮又漂亮……
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同学约我去公园,我选择在家看书做作业;为了弥补自己与她的差距,我努力考第一名;为了减少家里的开销,古筝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偶尔赴约一同玩耍,我也因此变得不开心,我会在深夜自责:父母那么辛苦,我却花钱寻开心,慢慢地,我压抑着自己的需求,于我而言,这样的快乐是奢侈。
3
人的一生有三个叛逆阶段:第一个是可爱的2-3岁左右,第二个是小大人阶段7-9岁,第三个是美好的青春期12-15岁。很遗憾,在该叛逆的年龄我选择了顺从和压抑。
青春期,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叛逆期,想要挣脱学校、家庭的束缚,寻求自我。我的青春期没有叛逆,没有逃过学、没有过早恋,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热衷于《逃学威龙》、感动于《十七岁不哭》。
没有叛逆,给我带来的影响就是不懂得叛逆的感受,少了一种体验,让自己变得保守和死板,过了这个阶段再叛逆,社会的容忍度会降低,而且自己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没有叛逆的青春期,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周遭的世界逆来顺受,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但是这种逆来顺受也许会发展成为更大的反叛,譬如不结婚、不好好工作。
到了大学,我似乎开始有点叛逆,一段时间远离老师,不愿学习,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懈怠不积极。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敢违抗不知道哪里来的束缚,做着我原本不喜欢的事,就为了世俗意义上的一个认同。
等踏入社会后才发现,你可以在一段时间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也能在所有时间获得一些人的认同,但是你永远无法在所有时间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因为每个人认同的东西,都不太一样。
4
现在,就算是带着葡萄一同坐在旋转木马上满心欢愉,也不再像她那样惊喜和诧异。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不可思议,她相信童话世界到处闪烁着光亮,但作为成人,虽然也开心,但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是人造的,只是纯粹的游乐罢了。
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就算再去迪斯尼、学才艺、去蹦极、去世界各地……内心依然知道,当年的不开心,当年的压抑,是那么真实的存在过,而现在,虽然是自由了,是可以玩乐,可是,完全是另一种感觉。
我再也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因为一个洋娃娃,因为一个魔法棒而活蹦乱跳,成年人有了成年人自己的老成和乐趣。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古典老师就是个熊孩子,他的离经叛道并没有影响他的成长和成功。他说:年轻的时候,不管是读书、游历、交友、搞对象还是读大学,野得越远越好,这种远不应该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和文化上的。
我极大地赞同他的观点,要问我的缺憾是什么,不是付出和收获,而是少了叛逆与玩乐。
人生像和果子一样,有赏味期限。有些美好,只能在某个阶段感受。有些天真,会随着成长逝去,永不再来。而没享受过自由自在的乐趣的人,长大了,确实就像我一般不太容易开心。
都说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年纪应做的事,现在看来,深以为然。
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规律,自然的,顺理成章的,而我们应该做的是,便是好好迎接它,不要推迟,不要提前,该干嘛干嘛。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毕恭毕敬,而很多时候,我也会聊发少年狂,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可是,让我向天再借五百个胆。
这是一句玩笑,可是从某时某刻起,我告诉自己,不要再压抑自己,妈妈不开心,女儿也会深受其害。我希望女儿能够轻松地成为自己,感受世界更多的美好,她也值得为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