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
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的第353篇原创分享。2023年12月21日,于新加坡)
引子
这几天,网上在传一个叫 submission 的梗,来自今年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都上了新浪热搜。
因为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学术词汇,我的博士论文就和学术语体的词义分布有关,所以就点开看了一些。
作文题目是这样的:*Suppose the university newspaper is inviting submissions from the students for its coming edition on [what in their university impresses them most]. *
不同的试卷里,中括号里的内容不一样,其它部分相同。
而考生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如果这真的是一个普遍现象的话,那说明咱们的英语教学里,至少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submissions 没有屈服的意思!
这个小节标题,可能初一看,你会怀疑我写错了。但读完下面的解释,你一定会同意,而且会理解我这样讲的良苦用心。我们先来看一下作文题目里很多人误解的那句话的意思。Suppose the university newspaper is inviting submissions from the students for its coming edition on [what in their university impresses them most]. 大学报纸邀请学生为即将出版的版面投稿,主题是[在他们的大学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据说很多人搞错题目,是因为只记得 submission 是“屈服”的意思,不知道它也有“投稿”的意思。submission 的确有“屈服”的意思,但 submissions 没有。关键就在这个单复数上。单数的 submission ,既有“投稿”,也有“屈服”的意思,但复数的 submissions 只有“投稿”的意思。原因很简单,submission 做“投稿”讲时,既是不可数名词,也是可数名词。作不可数名词,它指“投稿”这个行为;作可数名词,它指“稿件”。英语字典里,对此有明确的标识,比如下图就是牛津字典的标注:
而作“屈服”讲时,submission 只能是不可数名词:
除了字典,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下语料库。下图是10亿词的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里,submissions 前面动词的分布:
从这些动词的意思来看, submissions 只能是“投稿”的意思。这次四级考试里用到的 invite submission 在语料库里,频率排第20位,还不是用得最多的。 而 submission 前面动词的分布就很不一样了:
里面有 beat (打),scare (吓),force (强迫),starve (饿),bomb (轰炸)和 bully (欺负),展示个各种让人屈服的方式:打到你服,吓到你服,饿到你服,炸到你服。
“投稿”是熟词僻义吗?No.
我读到有人说,考试题目是熟词僻义,是一种出题技巧。但显然,上面两幅图的数据不支持这种观点,因为即使是在 submission 单数的搭配里,也有很多动词是和“投稿”搭配的。而且除了 beat 的频率较高以外,两幅图里前面20位的频数大致相同。
所以,至少我们可以肯定,submission 作“投稿”讲,本身不是熟词僻义。但是,对我们的考生来说,熟词可能算不上,僻义有可能是真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中缺乏语体意识培养,教学内容里尤其缺乏学术语体的例子。
实际上,虽然 submission 作“投稿”讲,总体频率并不比“屈服”低,但这两个意思的语体分布很不平均。具体来说,在学术语体里,submission 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投稿”的意思,见下图:
而在虚构类语体里,它更可能是“屈服”的意思:
缺乏对语体意识的培养和教学内容中学术语体文本不足,这可能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亟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因为,作为把英语当外语的学习者,我们使用英语的情景,更可能是商务和学术,而不是日常聊天。
搭配的重要性
从上面的各种截图里,我们还可以有一个重要的观察,那就是:同一个单词的不同意思,往往用在不同的结构里或者有不同的搭配。
submissions ,它常用的结构就是 invite submissions from sb, send submissions to XX, accept submissions from sb. for XX.
而如果是单数 submission 作“投稿”,后面一般有一个稿件的类型,表达法是 submission of a paper/a report/an abstract 等等等等。
如果是作“屈服、投降”的意思,那常见的搭配是 beat/force/starve/bomb ... into submission, 看,基本都是同一个结构。
也就是说,一个单词的意思和它用在什么结构里,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个现象,用 J. R. Firth 那句著名的话来说,就是 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欲知词义,观其友邻)。
这是语料库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理念。John Sinclair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 collocation (搭配)、colligation (类联接)、semantic preference (语义倾向)和 semantic prosody (语义韵)等一系列概念。
对这些概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的《语言学家嗑 CP 》系列,链接见文后。
后来,Susan Hunston 教授和她的合作者们,又发展出了 Pattern Grammar (型式语法)和 Local Grammar (局部语法)。二者都强调词义和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至于二者有什么区别,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因为今晚8点到9点半,国内局部语法的领军人物、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苏杭教授,将在“书山有路文献共读”直播间,亲自给大家讲解。
回到我们的分析。
很多人会把题目里的 submission 看作是“屈服”,一方面可能是不知道它还有另外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目前英语教学中缺乏搭配意识的培养。
很显然,“邀请屈服”是讲不通的。同理,“打到人投稿”“炸到人投稿”也很荒谬。要准确地识别单词在语境的含义和流利地使用它,最好的方式,是把和词义相关的结构当作整体掌握。
结语
我是一直在读书的书先生,感谢您的阅读。
今天的推文里,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用数据分析了近期四级作文题目的 submission 现象。我的结论是,很多人没有看懂 submission 这个词,反映了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两个大问题:
一、缺乏对语体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缺乏学术语体文本。
二、缺乏搭配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