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
读完张曼菱这本大书,奇书,活书,脑海里一片空白,心里却很多东西在翻涌,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不知道该从何言起。西南联大的历史就是浓缩的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也包括了令人悲痛的党派之争,国人内战。这部历史时时处处透露出对“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大追求,而这种品格,这种追求,在今人身上所见不多。争豪夸富,忙碌不知为何的民众,大多忘却了我们的历史
。
张曼菱去做这样一件大事,似乎是必然之事。一则,张曼菱的成长经历注定了她与联大的结缘。生长在昆明,她的父母中学时期皆生活在联大时期,尤其其父,那位一生不得志,但一生追求自由的父亲,从小给她讲述联大人的故事,讲述云南省主席龙云的事迹。二则,恢复高考后,张曼菱冥冥中考上了北大,且为中文系的才女。从昆明联大的旧址,真正的走到了联大当年三校之一的北大。倘若她考上的不是北大,倘若没有其父在背后的敦促,这部奇书将不得面世。张曼菱的《平民布衣》以及这本《西南联大行思录》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书,也算我与她的渊源。在昆明生活五年多,时时出入于云南师范大学,它的前身就是西南联大,而旁边的云南大学也与联大渊源颇深。陆军讲武堂也依然矗立在翠湖旁边。当年在师大上自习时,曾写过“联大旧址今犹在,不见大师教课忙”的诗句,虽无什么文采,却也饱含对当时自己所接受教育的思考以及对当年那所在战争中浴血涅槃的名校的追思。
我们目前的教育,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饱受诟病。那么何为真正的教育?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在物质、经济都匮乏的情况下,三所性格完全不同的学校,是如何缔造了这么一个星光熠熠的校园?是如何培养出了如此多的人文、史哲、科技等各界的大师?
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人工胰岛素的邹承鲁,“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等等。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杨振宁认为,西南联大的本科教育比当今美国最著名大学还要好。为什么会这样?看完本书,似乎窥见一斑。
第一,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而成,汇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学者教授,他们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大都从世界著名学府学成归来,是东西方学术荟萃之集大成者。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好的大学,首先要有好的教授。当时联大大师云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个人魅力吸引着学子。当时的大学是精英教育,教授都代表着各自领域最尖端的学术水平。他们严谨治学,正直不阿。联大学子老年后回忆,教授就像“一盏灯,照耀着你,吸引着你,让人不由自主地追随奋进”。教授们这种至高智慧的启发、求索的传统和质疑的智慧,以及对家国天下的责任,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
第二,西南联大是通才教育,基础课包括国文,《诗经》,《离骚》都要念,经济学,社会学。前两年级不分专业,外文系,中文系,物理系,大家都念一样的课程。基础课不过关,后面的课不能选。在联大校友的回忆中,他们无一不从这种精英式的通才教育中受益,在日后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格局中,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良好的根基。
第三,西南联大虽地处偏远,但所用教材是美国大学最新的。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学术的最前沿。中西合璧的教学方法也让学子收益。以吴宓为例,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他们这一代留学者带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素养,接受西方的历史文学和教育学。中西方文化精粹在他们这代精英身上融汇贯通,产生新的生命力。他们带着独特的视野,将西方文化带回中国,在西南联大给学子打开了一个大知识面。这种教学方法随着中华文化的断裂,解放后就不再有了。
第四,西南联大很自由,无为而治。这是联大学子们的共同体会。教授教课内容自由,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学生们自由选课,只要选够要求的学分就行。这就在大学里形成包容多样的环境,不同内容的冲撞融汇让学子收获更多。如同诗人郑敏所讲:这个教育很奇怪,它给你很多自由,强调的是悟性而不是记性。有了悟性,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你就有了内在可持续的力量在里面,好像生命力带你去学习。这种教育在国内任何一所大学怕是都很难找到了。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与信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展。但由于正向良好的氛围作为后盾,即使偶尔走歪了,他也会再走回来。所以张曼菱自己也讲,一入北大,好像突然一下子自己就被认可了,就得到了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空间。这种教育才是真正人的教育。在良师益友的陪同下,每个人找自己的路。西南联大虽然自由,却不散漫。教授们坚持一定的淘汰率,维护学术的尊严,人格的尊严。
第五,虽地处偏远,又逢战乱。西南联大的学术生活依然丰富,学子们听取各种演讲,参加各学术流派和思想阵营的社团活动。联大,并不是一个远离社会现实的书斋,各种现实问题反过来又给了学子们不一样的教育。西南联大的教授与学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关心时局,关心国运。一批一无所有的穷学生,竟然写出了《国是宣言》,竟然组织了倒孔运动和一二一运动。历史书上一句话带过了闻一多被害的历史,而在行思录中,我泪眼斑驳得读完了那段历史的全貌。那个年代大学及教授是肩负着社会责任的,他们启蒙教化民众。现如今的大学流俗与社会大众及普世的价值观,已渐渐消失了它本有的启蒙教化的责任。
第六,西南联大当时集结的是全国最好的学生。他们既追求学术,又忧心国难;他们既青春烂漫,又担当果敢。杨振宁回忆泡茶馆的情形,三剑客一杯茶在茶馆里泡一整天,天南地北,高谈阔论。当时他们竟然已然谈论量子力学,茶馆歇业,回到宿舍依旧彻夜长谈。有过体会的人都知道,很多学问不是从教材与课堂上学到的,更多的是在与同学的探讨中碰撞出来的。这种同学间共同进步的情谊永世难忘的。美军飞虎队支援昆明时,急需翻译人才,联大大四的学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从军之路,简短培训竟从莘莘学子变身为飞行员,且飞的是危险的驼峰航线。国家需要时,祖国危难时,他们责无旁贷。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不就是当时一位位人杰嘛?
西南联大存在的九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人才。又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在其背后支撑呢?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成西南联大,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轮流作校长,而清华的梅贻琦是实际上的校长。
西南联大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校长梅贻琦。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首批庚款赴美留学生。是清华历史上历任时间最长的校长他有著名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西南联大的教学正是梅先生“从游论”的实践。梅先生认为,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专才”的任务。“通才教育”是西南联大学生在学术上有长足进展的基础。这不禁让我想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设置,与西南联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修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文史哲其实是关于天地宇宙的学问,是做人的学问。任何学科到了顶端几乎都会与哲学相碰撞。
梅贻琦注重学术自由,“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不拘一格礼聘教授,和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将只有初中程度的华罗庚一路栽培破格聘为教授。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的主要任务对内是管教学,对外寻找资金,化解中央政府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满。有了他的阴奉阳违,才有了联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
西南联大“教授治校”,有完善的流程。当时有一个教授会,就像一个议会,重大的事情都要教授会通过。教授会里再选出一些比较资深,对管理工作有经验的十几个成立一个“评议会”,类似常务委员会。这两个机构拥有可以决定学校重大事件的权力,例如聘任教授、管理学校、制定学校的教育方针等。西南联大教学管理是很民主的。当时的教授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当家人。记得南迁时,国际都出名的,英文讲的比丘吉尔还要好的叶公超教授,已然担当了在南迁途中为师生买票的职责。今人看来,杀鸡焉用牛刀,但那时候的教授确实是在为学校操心担责,支撑局面的。
西南联大时期的校长、教务长、秘书长、训导长以及各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都是一人承担,并无副职。一是那一代教授,以教育事业为使命。他们在教务、行政到社会关系上都有良好的素养和实践经验,再加上他们的人望、人脉,对内得心应手,对外渠道通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民党对大学的管控并不深入,不像现在条条框框多,要处理的事情和参与的人都多。
战争是中华民族的痛殇,但战争这个最大的外部条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人才的汇集--最好的教授,最好的学生。
战争中的云南,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完全掌控,西南联大在教学上就有了不少“阳奉阴违”的空间。当时国民党也是提倡“专才”教育,政治家更关心的是如何造就能为我所用的人才。国弱民穷,国民党政府也是希望能尽快振兴富强。天高皇帝远,在地处偏远的昆明,教育家们自己做主,创造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为什么西南联大在云南开花结果,而同期的西北联大却很快垮掉了?除了云南的民风醇厚,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龙云重视西南联大教授和学生的价值,出人出力,给予联大师生最大的支持和保护。龙云当时并未真正收归蒋介石,龙云作为云南王,有很大的势力。这无形中也给西南联大一个保护伞。众多联大的老人,都提及,国民党政府不能在龙云手下抓捕学生,学生游行时,龙云也派兵维持,实则是保护学生。
书中特别强调了乡绅的力量。在湘黔滇大地上最先迎接西南联大师生的,并给他们带来民间的问候和认同感的,是乡绅们。腾房、让价,崇尚知识的乡绅阶层竭尽全力保护联大师生。乡绅是一个很有文化含量和乡间能量的阶层,他们是中国千年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而中国的那一代学者又基本上出身乡绅阶层,进入大城市大学府和出国留洋。正是乡绅阶层的认同感,让联大师生处于一个充满人文情意的魅力民间。
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各种因素冥冥之中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中科院院士现在评论讲: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比得上西南联大。这也许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最高峰了吧?
我们现如今的大学教育,大都是生产车间式的没有了心与灵魂的教育。身处其中的一员,时时觉得悲哀与无奈。现如今不仅大学,连基础的义务教育,竞争浮夸之风也愈演愈烈,学生承受不住压力,各种事件频生。索性在这个信息年代,各种探索,各类新教育也应运而生,并呈蓬勃之势,民众也对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反思,让我看到很多的希望。种子既然种下了,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一个人文精神引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