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听说毕业后的人很难进入学习状态;
听说进入工作岗位后,想学个什么就很难了;
毕业两年,自己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对以上的“听说”不以为然。
上午做上半年总结,为自己上半年的努力以及去年的铺垫感到幸运。我竟然逃过了那一个“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的劫”。
直到下午,静下心来,做一份数学卷子,大学高等数学的试卷,我才发现:
之前的自以为是,瞬间变成了巴掌。
对学习的状态定义有问题。
那句无法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其实是一直思考的状态。保持严谨的逻辑和精密的推敲的状态。
毕业后,自己一直在行动,行动,很少思考,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严谨的推理。
因此无论我8小时工作之外怎么折腾,这大脑的运动程度还不及在学校的50%。
比如写一篇英语短文,背一篇新概念,安心坐在那看一节数学教材。
这些小事,对学生来说,都是轻而易举而又自然的事;而对工作中的人来说,好像不是这个身份的人应该干的事情。
仅仅因为,8小时的工作时间,是不需要怎么动脑的。
不是这个身份不该干,是干不了。
所有的工作,即使刚开始难到无法下手,难到错误百出,也有第二次、第三次重复的机会,直到变成一个固定的流程,也就意味着更多是体力而不是脑力劳动了。
大脑又将闲置了。
不管工作期间的内容是什么,都需要保持对思维的训练,使自己的大脑不要生锈。
所幸,我竟然时隔两年才认识到。
所幸,这个巴掌,还只是巴掌,时间再久就狠狠地打过来了。
我想,精密的逻辑训练才是工作之后无法保持学习状态的原因吧,尽管表面上做到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如果试着去静下心学习一节数学,你就会感受到那种深切的感受,想学却很难进入状态的感受,不能有一点干扰与思想波动的状态。
既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又想把之前的知识捡起来,就要解决这个处境。
有一个现象很神奇,高中的数学,现在时隔几年了,有人问起来,我仍然能把做题重点,题目注意事项给讲出来。
然而大学的数学就不行了,在出校门的那一刻就把那些知识给扔掉了。
只是因为自己学的糊里糊涂,又没有用而已。
突然
感谢之前数学的“折磨”,让我养成了“孤独”的习惯,与自我相处的习惯。
而平心静气的习惯,使得现在干什么事情都没有那么难,就像以前老师说的那样,数学你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没有什么是干不了的了。
这也就是笑来老师力荐非虚构类书籍的原因所在吧。
只字不差地阅读非虚构类书籍,
看中质而不是阅读量,
对写作进行刻意练习,
不断升级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