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情绪管理到位了就必定能拯救整个家庭吗?
————初学结构式家庭治疗有感
看过很多的文章和报道都提到,妈妈的情绪占影响一家人生活氛围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观点很多人赞同,确实在临床上因孩子行为情绪问题就诊的,会发现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濒临崩溃或者已经崩溃的妈妈。与如此焦虑而又充满无力感的妈妈一起工作让人感觉阻力重重,有时候甚至产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感觉。可是我自己成为妈妈数年之后慢慢觉得这个观点不能解释所有,且如果确定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随之而来的自责内疚以及无力感只会成倍增加,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的帮助。答案在哪里?感觉就像是个哲学问题般无解。
直到接触到了结构式家庭治疗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答案在家庭中,在家庭互动的关系中,不良情绪的流动是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份都参与维持的,个人的症状解药并非在个人手中。不禁惊叹,这位首创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米纽秦先生真的是天才啊!(他也曾经是儿少精神科医生呢,找到跟大师有一点点的连接,有点小确幸。)
我们经常在诊室观察到有孩子被诊断为ADHD的家庭,妈妈苦于面对难以管教不听话的孩子,疲于应付各种学校的投诉,挣扎于烦躁焦虑无助的情绪;孩子苦于父母的啰嗦和暴力管教,疲于应付老师的各种要求,挣扎于焦虑愤怒无助的状态;爸爸则忙于工作,疲于应付妻子的抱怨,对自己的妻儿充满无奈与愤怒。结果常常是在家里上演各种各样的闹剧,来诊希望医生能施展“魔法”,吃点药指导一下然后药到病除,从此天下太平。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除了吃了多动症药物孩子的专注力有所改善以外,似乎妈妈的焦虑、孩子的愤怒,父母子女间的对抗、夫妻之间的互相埋怨并无变化。
在以往,我可能会提醒妈妈,焦虑并不利于管教孩子和运营家庭,妈妈需要管理好自身的情绪,但收效甚微。大部分妈妈会觉得你说的是对的,但是为母做不到为妻做不到!甚至会对医生产生一种觉得没有被同理的感受,这个医生你说得轻巧,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医患联盟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这样经典的家庭场景,可以看到新视野。让这个家庭有人员痛苦挣扎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进去了。这里可能有母子关系连接过密的问题、父子关系疏离的问题,夫妻关系疏离的问题,父母家庭生命周期成长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仅仅妈妈情绪管理的问题(当然情绪管理技能是有意义的)。这样来看,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新的视角,新的可能,家庭评估与治疗的旅程能让治疗师陪伴这个家庭共同探索其他的可能性,家庭改变的方向和力量。也许我们也可以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够了解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他们家庭的内部,自己的手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赋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