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妈住院了,我在她的病床边听读英语,总会有人非常好奇。
“你英语一定讲得很好吧?”
“你觉得怎么样才叫英语讲得好?”我反问。
总结归纳一下我得到的回答,也许就是:说得好听(没有中国味)、说得对和说得快。可是这是关于英语口语的真相吗?
(一)语音的执迷
很多朋友对于语音有一种几近狂热的执迷,对语音的雕琢也甚是苛刻,弱读、重读、连读、浊化和气音等等,一个都不肯放过,死磕到底。
语音重要吗?当然重要!
语音是一张名片,是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往往你一开口,别人就判定你几斤几两了。比如普通话,一口标准的播音腔使得信任成本大为降低,听者很容易由于你的好语音而预设你或真实或虚无的高能力。
正因为对语音的高度执迷,亚洲一直存在英语语音鄙视链。中国人在语音方面的天分和努力使得我们处于鄙视链顶端。我们鄙视印度腔、日本腔、韩国腔、泰国腔、新加坡腔等等,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
对于亚洲英语语音的鄙视链,可以从这个视频中窥得部分面貌http://www.iqiyi.com/v_19rro9qovs.html。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我讲得比他好。”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你很可能只是部分语音比他好,综合能力并非如此。
所以语音不重要吗?当然不重要。
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就有很多的局限性。我女儿有时会问我“这个东西为什么叫树,而不是狗狗?”以及“这个东西为什么又叫tree,又叫树?” (你可以试着自己回答一下。)
我当然不能搬出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来回答她,而只能淡淡地说:“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只要大家明白你在说什么就行。”
注:“能指”(signifier)是指音响形象,“所指”(signified)是指心理概念。比如“shu”(第四声)是“树”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显然,能指具有任意性,不同语言的读音不同,但却都能表达同一个“所指”。
既然从根本上来说,语音就是这么任性的一个存在,我们又何必太过纠结英语语音。阿三的语音是不怎么样,但是印度人是世界公认英语讲得好的民族啊。重点在于“所指”,也就是你说的概念和内容。
所以对于英语语音,我的建议极其中庸:过得去就行,不要太差,但是真的不必执迷。如果我们不苛求自己普通话说成播音腔,那么我们在英语语音方面要放自己一马。(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即一、二、三级,每个级别再分出甲乙两个等次;一级甲等为最高,三级乙等为最低。语文老师的普通话必须是二甲。普通人能达到“二甲”,就很不错了。)
英语辩论里有一个标准叫3M,也即:Matter, method以及manners(这里matter指内容)。所以英语口语的训练重点在这些地方,语音是其次的。我曾经遇到过天生大舌头的小孩,发音是不行的(可以想见,无论什么语言,他的发音都是不咋的),但是英语说得极好。
(二)准确的陷阱
很多人不敢开口讲英语,不是因为前面说的语音,而是因为自己“一说就错”,显得特别没水平。这一点在初学阶段是非常有害的,容易养成不开口的习惯。
我曾经在产假期间,发起过一个小区英语角,从线下快速发展到线上微信群,每周固定时间有主题有组织地进行英语交谈。但是渐渐地我发现爱讲的永远是那几个,其他人全部是“僵尸”。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在那个时间段没空,经询问才发现,原来他们“就想听着学习一下,自己的英语太破了,一句完整的英语都说不清楚,一说就错。”
天哪,如果要说对了才能说的话,那么小婴孩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叫爸爸妈妈。小孩子都是从咿咿呀呀说不对开始的啊。
再举个例子,几年前,我和几位同事带团去英国,要住当地人家里。有位同事是物理老师,说自己的英语就是“典型的考研书面英语”, 在出发的飞机上就忧心忡忡地说:“我们俩住一个住家,好不好?我英语太破,完全没有语法,我估计他们压根听不懂,无法沟通啊。”
我给了他一个电子词典。Guess what,这个老师后来教会了住家打麻将(还是在没有麻将实体的情况下,他们用画的麻将实践)。
所以对于准确度,我的建议是:从长期来看,你一定要提高它。但是对于初学者,不必等到准确度比较高了再开口,夸张一点说,可以从0开始!
准确度的提高,最好找直言不讳的语伴或者老师。方式千万不要老是通过即时打断纠正,而是更多地通过记录和复盘。
(三)流利的迷思
说得快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不然华少的舌头也值不了那么多钱。 但是快并不完全等于流利。流利到底是什么?
百度汉语—流利:话说得快而清楚
Wikipedia—Fluency:the smoothness or flow with which sounds, syllables, words and phrases are joined together when speaking quickly.(话说得快并且声音、音节、词和短语具有连贯性或流畅性。)
这两种定义,我不是很赞同。个人认为,流利度基于一定的语速,但是更在于节奏和变化。换句话说,我认为即使语速不快的人也可以是流利的。
举个例子,霍金的讲话发音准确、语速合理、内容扎实,但是语音合成器的节奏感是欠缺的,所以我总觉得这不叫流利度,很容易让我走神(当然也许是我根本听不懂内容吧,哈哈)。
再举个例子: 王渊源的清晨朗读会。John的朗读示范,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快,但却流利而动人(这跟他的声音当然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对于流利度,我的建议有点匠气:练习抑扬顿挫的技巧和声音。这可以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创意的来源,模仿是精进的基础,模仿是个性的起点。
我的流利度就还是有点问题的,让我先去哭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