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滕文公生平
滕文公姓姬名弘,文公是他的谥号,他是滕国后期,战国时代的国君。他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滕小国,在战国诸侯混战、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强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滕县志》语)
滕文公执政时的滕国,在客观条件上同他父亲滕定公时相比,变化并不太大,之所以获得“善国”的美誉,主要是因为他有不甘落后、争强图存的雄心壮志和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积极探索治国之道,利用一切机会向当时的儒学大师孟子请教富民强国之道。
滕国得“善国”之名,也得益于《孟子》一书的记载与宣传,才让后世方知,而孟子与弟子万章等著作《孟子》,并竭力宣扬滕文公实行“仁政治国”思想,主要还是因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各国都不适用,各国的国君都拒之门外,唯有区区五十里大小的“小滕国”国君“滕文公”愿意把滕国作“试验田”,这让孟子感到欣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滕文公比孟子年纪大很多,接近六十余岁才继任滕国国君,年长稳重不浮躁,能谦虚接受年纪较轻且学识渊博的孟子教诲,这在战国时代是鲜有的。
滕文公姬宏,滕定公之子。滕定公,滕考公之后。
而《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
据上,学者赵岐考证滕文公,名宏,其谥号“文公”为原“元公”所改。滕文公之父名麋,其谥号“定公”为原“考公”所改。滕定公与滕考公是同一个人,滕文公与滕元公是同一个人。
滕定公高寿,在位时间较长,以至滕文公年岁已高才继位。滕文公年少时,是世家典型的纨绔弟子,滕文公曾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年长才变得稳重,而遇见良师益友孟子后,方始乐于好学。
一
周显王四十三年(前326年),60岁许的姬弘以滕国太子(世子)身份出使楚国,是滕楚之间鲜有的外交活动,其情不详。
滕文公途中经过宋国(是时,宋已由旧都商丘迁都彭城,即今徐州)时就去拜访孟子。孟子时年47岁,正在宋国游说宋君(宋王偃)施行仁政。孟子给滕太子讲“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
滕太子从楚国返回,经过宋国,又去拜访孟子。孟子给滕文公说,他讲的仁义之语是真理,不用怀疑。疆域取长补短五十里的小滕国,利用他的理论,可以治理成一个很好的国家。此次会见,增强了滕文公将来能把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
二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滕定公姬麇逝世,太子姬弘继位,即滕文公。
如何办理滕定公丧事,让滕文公犯愁。滕文公想起大师孟子教诲,遂遣使老师(太子傅)然友去邹国(原邾国)拜访孟子,并请教如何给父君滕定公办理丧事及守丧问题。孟子要求滕文公按周礼,行三年丧礼之制。
然友回国复命,滕文公欲行三年的丧礼,但遭到宗族长辈和朝廷大臣反对,他们以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实行三年丧礼,历代祖先不曾实行这种丧礼来,现在实行是破坏祖先的规矩,加以抵制。
面对这种局面,滕文公给然友说他过去不曾搞过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现在他要决心实行三年丧礼,以尽孝心,但父老和百官反对,此事难办,希望再请教一下孟子。然友再度赴邹请教孟子。
孟子说:“嗯!这是不能够求于别人的。孔子说过:‘君主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交给丞相,喝着稀粥,面色灰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大小官吏没有人敢不悲哀,因为太子亲身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厉害。君子之德好像风,小人之德好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这件事情完全决定于滕文公。”
然友回报,滕文公说:“对,这应当决定于我。”
于是,按照三年之丧办理,居于丧庐之中五月,不曾颁布任何法令。宗族和官吏们都很赞成,认为滕文公知礼。等到举行葬礼的时候,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礼,太子脸色的悲惨,哭泣的哀痛,使来吊丧的人都很感动,认为滕文公尽孝。
滕文公按照孟子所说,行三年丧礼,居丧庐五个月不颁布政令。丧庐,该是冢庐,是在亲人坟墓旁所搭建的简陋的茅草庵子,“寝苫枕块”,睡草苫子,头枕土块,以示孝顺与哀思。三年之丧间,清心寡欲,朝政国事托付于大臣管理。
滕文公之“丧庐”,应在滕国故城西北三公里的先祖陵地“鬼城子”附近,即今滕州市姜屯镇庄里村之西“西庄里遗址”处。
滕文公的这一举动,今天看来很不应该,即使在当时也受到墨家弟子指责。但在那列国间相互征伐与吞并的年代,滕国因小不能以武力征服别国,只有从政治上树立其形象,扩大其影响。
孟子把恢复“三年之丧”的礼制,作为以仁孝治国的大事,不但为滕文公出主意,还亲自到滕国吊丧,参加滕定公葬礼,以实际行动支持文公实行仁孝之政。通过这事,扩大了滕国的影响,提高了滕文公的知名度,文公讲礼仪、孝祖先的美名在诸侯中传播开来。
周显王四十五年(前324年),滕文公执政后,礼聘孟子来滕国。“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文公安排孟子住在上宫,待如“国师”。“上宫馆”原为滕国国宾馆,其遗址位于滕城村文公台东南约200米处,紧邻荆河北岸,现存部分台地遗迹及民国时期碑刻。
孟子于滕国授学期间,曾发生一事,他的有一双没有织成的草鞋在上宫某个窗台上不见了,上宫的管理员寻找不着,便问孟子:“有只草鞋不见了,是跟随您的学生把它藏起来了吧?”孟子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草鞋而来的吗?”管理员面红耳赤,无言对答。孟子接着说:“大概不会吧。我开课教育学生,目的是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愿来者不拒绝,愿走的不追问。只要他们怀着学习的心来,便也接受了,那也难免良莠不齐呢。”孟子的回答,词似谦抑,意则谐戏。孟子一方面委婉批评了管理员无据臆测;另一方面,又承认学生中难免良莠不齐,表达了孟子爽直的性格。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给滕文公讲述的治国方略,概括如下:一、重视农事、合理征税。孟子首先阐明了国君要把关心农事放在首位,强调农业生产季节的重要性,以此劝告滕文公实行仁政,不能违背农时。二、兴办学校、加强教化。孟子指出,有固定收入的人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在解决人民生存温饱的基础上,要兴办学校教育人民。三、实行井田、使民乐业。孟子指出,施行仁政,要从合理划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就能把土地分配给百姓和正确地制定官吏的俸禄。这样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不离开本土,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四月,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十月筑薛。“齐人筑薛,吾甚恐,则如之何?”田婴筑薛,令滕文公恐惧,遂赴邹请教并问政于孟子,寻求解决办法。
文公说:“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处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是服事齐国呢,还是服事楚国呢?”(原文:滕,小国也,间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答道:“这个问题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那就只有一个主意: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同百姓一道来保卫它,百姓宁肯献出生命都不离开,那就有办法了。”(原文: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认为,弱小的国家不能与强大的国家为敌,弱小的国家只有走自强自立的道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自强不息,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孟子提出的宁可亡国,也不能丧失国格、人格和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来改变所处弱小地位的主张,对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有积极的意义。
滕文公又问道:“齐国人准备加强薛地的城池,我很害怕,您说怎么办才好?”孟子答道:“从前太王(古公亶父)居于邠地,狄人来侵犯。他便避开,搬到歧山之下定居下来。这不是太王主动选择而采取的办法,实在是不得已呀!要是一个君主能实行仁政,即使他本人没有成功,他的后代子孙一定会有成为帝王的。有德君子创立功业,传之子孙,正是为着一代一代地能够承继下去。至于能不能成功呢,还得依靠天命。您怎样去对付齐人呢?只有努力实行仁政罢了。”孟子认为,政治黑暗,弱肉强食,弱小的国家被大国所役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古公亶父迁移岐山定居,是迫不得已,人力无法改变。但是,只要发挥主观努力,实行仁政,即使自己本身不能实现功业,也能为后代子孙打下好的基础,后代子孙也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就表现出孟子关于顺从社会发展趋势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的思想。
滕文公问道:“滕是个弱小的国家,尽心竭力地服事大国,仍然难免于祸害,应该怎么办才好?”孟子答道:“古时候太王居于邠地,狄人来侵犯他。太王用皮裘和丝绸去敬他,狄人没有停止侵犯;又用好狗名马去敬他,狄人也没有停止侵犯;又用珍珠宝玉去敬他,狄人还是没有停止侵犯。太王便召集邠地的长老,向他们宣布:‘狄人所要的是我们的土地。土地只是养人之物,我听说过:有道德之人不能为了养人之物,反而使人遭到祸害。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君主呢?狄人不也可以做你们的君主吗?我准备离开这里,免得你们受害。于是离开邠地,越过粱山,在岐山之下重新建筑一个城邑而定居下来。邠地的百姓说:‘这是一位有仁德的人呀,不可以抛弃他。’追随而去的好像赶市集一样的踊跃。也有人这么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基业,我们子孙代代应该保守,不是我本人所能擅自作主而把它舍弃的。宁可献出生命,也不要离开。’以上两条道路,您可以择取其中的任何一条。”上述内容,记述了孟子劝告滕文公爱国保民的两条根本措施:或者迁国图存,或者坚守国土。孟子指出的这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迁国以图存,是灵活的权变之策;坚守国土而战死,是坚持正义。事实上,在以强凌弱、以大并小的战国时期,孟子也无能为力。尽管如此,孟子仍劝告滕文公自强自立,不畏艰难,奋发图强。
这年,滕文公命毕战向孟子请教井田制。孟子说:“你的国君准备实行仁政,选择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好好干!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整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得不正确,井田的大小就不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王以及贪官污吏一定要打乱正确的田间限界。田间界限正确了,分配人民以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出决定了。”
“滕国的土地面积虽然狭小,却也得有官吏和民众。没有官吏,便没有人管理民众;没有民众,也没有人养活官吏。(原文:夫滕,壤地偏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建议: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城市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供祭祀的圭田(圭,洁白之意;圭田,指士因其德行高尚而受赐的土地,用以祭祀),每家五十亩;如果他家还有剩余的劳动力,便每一个劳动力再给二十五亩。这样,无论埋葬或者搬家,都不离开本乡本土。在一个井田的各家,平日出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之间便亲爱和睦了。”
“实行井田制的办法是:每一平方里的土地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有田,以外八百亩分给八家作私有田。这八家共同来耕种公有田。先把公有田耕种完毕,再来料理私人的事务,这就是区别官吏与劳动人民的办法。这不过是一个大概,至于怎样去修饰调度,那就在于你的君主和你本人了。”
井田制原是奴隶主把土地分成一块块“井”字形的方田,作为计算封地、俸禄和监督奴隶劳动的土地单位。孟子主张的井田制,名称虽同,但实质变了。他利用井田制的形式,作为制民之产政策的具体措施。孟子认为,实行井田制,农民有了法定的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就不会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就可以缓和。滕文公实行井田制的详情不得而知,但从清道光《滕县志》所画井田制的草图及说明分析,滕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井田之制应是无疑的。
滕文公与大臣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去做,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改革土地、赋税制度等等。不久,滕国名声大振,远近都称滕文公为“贤君”,“谓滕行圣人之政”,引起了各个学派的关注,不少人闻讯而至,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
有一个研究神农氏学说的人,名叫许行,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农家学派的领袖,从很远的楚国步行来到滕国,拜见滕文公,说:“我等是远方的楚国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答应了他的要求,给其住房,提供生活之便。许行的门徒几十个,都穿着粗麻织成的衣服,以打草鞋织席子为生活。
时隔不久,大儒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见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从此之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
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抛弃儒家学说而向农家许行学习。有一次,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君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但是也还不真懂得道理。贤人要和人民一道耕种,自己做饭,而且也要替百姓办事。如今滕国有储存谷米的仓廪,保存财物的府库,这是损害别人来奉养自己,又怎能叫做贤明呢?”孟子对许行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提出了社会分工论、用夏变夷论、产品交换论。“社会分工论”主要指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的分工,同时还有劳心者与劳力有内部的分工;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的观点。“用夏变夷论”是指用中国“先王之道”,即先进的礼仪文化习惯去改变蛮夷落后地区的文化习惯。“产品交换论”主要是指实行社会分工,必然要进行不同行业的产品交换;要区分产品精粗优劣而等价交换。
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孟子离开滕国回到邹国。孟子在滕国两年多,滕文公待如上宾,多次问政,孟子每次都尽心解答,为创建善国而竭尽全力,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孟子一生中曾游说齐、鲁、宋、滕、薛、魏等诸侯国,但大多数国君对实行仁政缺乏诚意。如到薛国时,薛君赠送金银,以礼相待,并未实行仁政。唯独滕文公认真实践了孟子的理论,坚定不移地推行仁政,一直到他去世。
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冬,68岁的滕文公不幸逝世。
滕太子按照“三年丧礼”为滕文公治丧。据《孟子外书》记载,安葬的日期虽已选定,但因为连续多天下雪,雪的深度达到牛眼的高度,天寒地冻,道路被大雪封阻而无法安葬,群臣主张延期发丧。滕太子不同意。大臣惠子劝告太子,说:“从前,周文王之父葬于涡山之尾,滦水冲毁其墓,露出棺材,有些人惶恐不安。有个大臣对周文王姬昌说:‘这是先王想见群臣百姓了。’此话解除了人们的疑惑。于是把其棺材起出来,三天后安葬。今天,文公是不忍心离别滕国,想再多留几天,安抚社稷,所以感动上天降下大雪,推迟日期属合天意和文公的意愿。”于是滕太子同意延期,于明年春安葬滕文公。孟子听到滕文公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认为天降大雪,更改丧期延后安葬,属合礼制。清道光《滕县志》转载了这件逸事。这个故事说明,滕文公心系国事,不愿离开亲人及臣民,死不瞑目,仍然关注着滕国的前途和命运。
周慎靓王四年(前317年),孟子在齐国为卿,奉齐宣王之命到滕国为文公吊丧。齐宣王还派蓋邑的县官王驩作为副使同行。那时,如不是大国之君,不会派遣贵卿及副使前去吊丧,滕国虽小,但文公是善国贤君,天下闻名,齐宣王才破格派贵卿吊丧。这也是孟子的心愿,他与滕文公共同实践仁政的思想,把滕国创造为善国,感情真挚深厚;知音滕文公逝世,从此无人实践仁政,怎能不悲痛欲绝。因此,56岁的孟子不辞长途旅行之劳,从齐国专程到滕国为文公送行。
滕国成为善国,滕文公成为贤君,确与孟子的帮助分不开,是“孟子之教也”。
滕文公为政八年,五个月居丧庐,三年丧礼期疏于政,实四年余理政之实,国力不曾改观,仁政于形式,恰孟子之所需,思想之理念。
《孟子》全书中记载了滕文公与孟子相识、相知、相敬九年的事迹,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治国理论,记载了滕文公尊重孟子、实践孟子思想理念的故事。
滕国为善国的美名流芳百世,滕文公与孟子的友谊成为千古佳话,为汉代孝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维滕文公,战国之贤君也。承周文王之遗风,筑灵台以与民同乐;聘孟子于上宫,行仁政于五十里之邦。井田设而民足,学校兴而士悦,虽国小势微,然其志可嘉,其德可风。
昔宋灭滕,台存其迹;明清以降,庙祀其灵。真武殿巍然,文昌阁肃穆,龙虎护佑,魁星耀文。性善书院肇于元延祐,文公专祠成于明万历,历兵燹而复兴,经沧桑而愈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