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都会遇到瓶颈期,个人也经历过无数次。
比如写作,写着写着突然就没有了灵感,写不出新的东西,又不屑于写流水账,可能会就此卡住、笔辍不耕。
结合自己创作的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下,每位创作者大多会经历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识的搬运工
这个阶段,往往是直接搬运别人的内容,或者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机械式的加工,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倾慕。
呈现出来的效果是:
时效性的内容
晦涩难懂、用户可读性不高的内容
自己没有读完、理解透彻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希望追求完全的原创
不少人会在此中断,希望能创造出独立于所有人之外属于自己的东西,结果往往是闭门造车、完全无用;要么是过于形而上学,形成了抽象派。
世间一切没有凭空创造,所有的创造都是基于前人的成果,没有人能凭空捏造出一个东西。
比如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讲到的潜意识概念,是基于第七识和第八识产生的,比人的潜意识有着更为深远的涵义。
文学领域,苏东坡之所以能创作出大量的诗词名篇,是基于对80万字《汉书》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他可以做到一次不差的背下来,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两种比较好用方法:
(1)卢曼的「原子笔记法Zettelkasten」
其底层逻辑是用卡片笔记法来积累大量的知识,可以进一步搜索学习。
当知识的搬运工没有价值,但是也没必要总是从0开始创作。
重要的是把知识内化,知道什么时候能用,那么就要跟它互动,把真正有价值的部分筛选出来,和其他知识建立链接。
(2)作家李敖的「拆卸式读书法」
跟原子笔记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在读书时,会把自己喜欢的、认为有用的高价值信息,直接用剪刀裁剪下来,读一本书可能要拆卸两本书。
这样一来保留了原始信息,方便随时调用,同时把这些信息做了细致分类,整理到数千个夹子当中。
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很多的知识管理工具,不必如此费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三个阶段:将参考资料变为客体,把自己的理解变为主体,结合经验来撰写内容
有了原始的资料(高价值信息),我们还要对其进行再加工,进一步创作转化成自己的内容。
好处是:
(1)知识再加工,初阶可能比较浅显,不像专业人士思考地那么深邃和有洞察力,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某些事情想的更深入,对未来要做的事情,有更明确的指导。
(2)为自己的人生撰写了诸多「文档」,作为阶段性的记录思考,也是把最初的数字资产、生产资料保留了下来。
(3)当有新的信息输入的时候,可以基于这个「文档」再调整,不必每次都重新思考,回到原点。
总体而言,创作是一次知识内化的过程,每个创作者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由笨拙走向熟练,从内容苍白走向至臻。
大可不必有创作压力和完美情结,先自利而后利他,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