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经济2020——百年一遇大变局
【作者】王德培
【章节】12、城市发展大调整
【感悟与收获】
001 城乡之间
改变在无声地蔓延。城乡之间,一边是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在2018年年末达到了59.58%;另一边是部分乡村因空心化呈现出凋敝、破败的景象。
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路径依然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一是规模效应。城市是集约利用稀缺土地资源的方式,也是一种分享基础设施的方式。城市人口多,可以分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固定成本;相反,人口很少的小城镇支撑一个公共服务的系统成本就太高。
二是创新效应。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之间的交流、碰撞才会产生新的思想。
三是匹配效应。大城市中专业化分工性和合作性更强,从劳动力供应角度来讲,消费者可以在大城市找到更加符合自己需求和偏好的服务提供者,企业家可以找到专业化的劳动力供给者。
中国已具备都市圈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一,中国城市化率接近60%,进入城市型社会。
第二,核心大城市实力增强。
第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长较为充分。
第四,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发展,网络状的交通线路将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几乎无缝连接在一起,构成紧凑高效的“日通勤圈”。
002 前工业经济:收缩型城市,后工业经济:升级型城市
2019年2月刊载于《财经》杂志的文章《中国城市人口新变局》显示,“扩张城市”“饱和城市”和“收缩城市”的比重是4∶5∶1。
“资本逐利而行,人随产业而走”是现在的市场铁律。
因此,当城市越做越大,规模会碰到天花板,进而开始收敛;同样地,当城市形成CBD之时,恰恰也意味“去中心”的扁平化运动开启。说到底,城市并不是机械的,而是一个能呼吸、会成长的生命体。以此看城市收缩,也就无关好坏了,这既非等同于衰退,亦与城镇化并行不悖,中性视之,也只是城市自然演化、成长的一个阶段而已。
003 特大城市群第一梯队
北京“虹吸效应”入手,最终形成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突破口,打造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这“两翼”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
004 全球城市的本质:超级枢纽
纽约与伦敦同属资本吸收型,以金融、制度等虚拟经济见长。
巴黎和东京更多靠实体产业集聚(资本供给型)。
新加坡、香港凭借地缘优势横空出世。两者同为自由港,以低税收、自由市场及优质的金融服务、完善的法律体制、良好的营商环境引得各路资本、人才等前赴后继。
未来上海若以超级枢纽的面貌直追“纽伦港”(纽约、伦敦、香港),所谓卓越的全球城市也就将在水到渠成中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