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一个瞬间的财务状况,而利润表则反映了一段时间内盈利状况。
利润表中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几个利润的概念。企业的营业利润与以下项目相关:
营业收入:企业卖出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是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也称运营成本,指企业所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按营业额征收的税,属于中国特色项目,不属于所得税、增值税,可能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营业费用:公司销售费用,如仓储费、广告费等;
管理费用:与管理相关的开支,如行政费用、办公楼折旧等;
财务费用:筹集资金发生的各项费用,如利息;
投资收益:对外投资所获的净收益;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相比历史成本发生的减值部分;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产的收益变动。
上面的项目列出来后,就可以计算企业的营业利润了: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但是,企业的营业利润还不是最终的利润,还必须考虑:
营业外收入:如获得一笔市长嘉奖、卖掉一台设备等,这些收入基本不可持续;
营业外支出:如因垄断被罚款、遭受火灾等,是偶然因素造成的损失;
补贴收入:如新能源企业的政府补贴等;
汇兑损益:汇率波动引起的损益。
将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补贴+汇兑损益-营业外支出,即可得到利润总额。当然,还是要交所得税的,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一般情况下利润多就经营得好,少则差。
利润表就像一个漏斗,近来的营业收入在层层过滤下,不断衰减,最终剩下的是利润。从利润表里不但可以看出企业从哪里赚了多少钱,也可以从利润的组成大致推测出企业未来的盈利状况。
有时候,我们却发现“有收入未必就有现金”,因为是应收账款;收到了钱却没有收入,因为是预收账款;有费用却不用付现金,因为那是设备折旧;付出现金却没有产生费用,因为是缴了下一年的房租(待摊费用)。这样,如果说利润=收入-费用,现金流=收到现金-付出现金,那么会发现利润不等同于现金流,这就需要看第三张表了——现金流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