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早已经将传统的节日气氛渐渐淡漠,而我,也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乡,也不知道家乡的年味有没有淡化。
我记得小的时候总是盼着过正月十五,甚至比过年更加期待,因为过年就是放放鞭炮;而到了十五就不一样了,人们会放焰火,制作灯笼等等,热闹非凡!
我还记得小的时候,正月十五,白天的时候,有的准备放焰火的人家会在平房顶上支一个大铁筒,那就是将来放礼花弹用的。到了晚上的时候,人们聚集在大街上看放焰火,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只见工作人员将礼花弹放入铁筒内,礼花弹如同开炮一般被发射出去,在天空中炸开,红的黄的绿的,有时候还带有其他小花炮一起爆开,有的有声音,有的没有声音,好看极了。整个大街都被照射成了白天,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又暗淡下去,令人惊叹不已!
又一年正月十五,我记得一群人提着一大袋子烟火,在大街上摆满了烟花,一起点燃,那可真的是火树银花,一排金黄的烟火把整的大街照的通亮,烟火能喷的两层楼那么高,一支放完了,火苗还在,人们便用它去点燃另一支烟火,金黄的烟花喷出像雪花似的烟火,此起披伏,连续不断。有的时候还看着害怕,因为喷的太猛烈了,人们纷纷向后退,总觉得它会爆炸了似的。但是会后烟花的气势渐渐变弱,随后息了下去!
故乡的十五当然不光仅有烟火,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漂亮的花灯,就把白酒的包装盒四面切开大洞,在里面放上蜡烛,再找一根绳子提着,跟花灯一模一样,。很多小伙伴们提着这样的“灯笼”在一起玩耍,一起享受那有趣的童年!
正月十五的时候,姥姥家还会做一种粘面灯,姥姥把黏面切成一段段的圆柱体,上面粘起来围城一圈,插上棉芯,倒点食用油,这就是灯芯,就像蜡烛一样,一点点亮,满屋子都充满了香甜的气息。等点完了,再一加热便可以吃掉了,粘粘的,甜甜的,而且越放越甜,现在想想还会去流口水。
这些都是我印象中的故乡的元宵节,不过听妈妈说,她们小的时候过正月十五就更有意思了,那时有一种风俗是十五晚上“熬巧饭”,要七个小女孩在正月十五那天,从邻居们家里,要七家的米,八家的面,还要先看看他们家是不是灶台朝南的方向才肯要。然后去井里打水,打出来的水不能着地,回家了以后还要挂起来,这叫”无根水“。晚上七个小姑娘看完烟火以后,一般都是十二点以后,她们几个有说有笑来到村口的十字路口,用砖头支一个灶台,灶台口必须朝南,点上火,用”无根水“把要来的米和面放到锅里一起熬,面被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铜钱,象征来年能够发财,有细针,象征着来年心灵手巧,等等等等!那次,妈妈她们还忘了带锅盖,即使那样,她们几个吃起来感觉还是特别的香甜和开心!
吃完了巧饭,有的人就回家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月亮还很明亮,把田地里照的亮如白昼。妈妈她们看到别人去到田地里踏青,感觉好奇又好玩,带着好奇的眼睛跟着别人后面也去踏青,踏青有什么寓意呢?她们几个也不清楚,好像祈求来年生活越来越好节节高的意思。然后看到有别人在井边转,她们也跟着去转,好像是象征着把一年所有不好的东西病灾都投到了井里,所以正月十六那一天,村里就绝对没有人去从井里打水了,害怕喝了不吉利!!哈哈!!这个时候,一般天已经快亮了,这时候有的人会起的很早很早,在街上十字路口点上一堆篝火。老人们会围在篝火前转圈,口中念着:“烤烤腿腿不疼,靠靠头头不疼……”还做着向火中扔东西的动作,象征着祛病消灾,把身上的病灾都扔掉火里面了,来年身体健康。现在正月十六早起还有些老人保留着烤火的习俗!所有身体不舒服的人会在这时候醒的很早,去参加这个仪式。妈妈他们也跟着去烤了烤。回家路上,看到别人都在从路边捡了好多碎砖块儿,用衣服兜着往家走。听说拿着越多来年越发财,妈妈他们几个也跟着捡了好多碎砖拿回家,寓意着财运到家。妈妈说,姥姥见了自然很高兴。这是妈妈唯一的一次这样过的元宵节,一直到现在想起来依然会很开心。从那以后就几乎没听说过有孩子再去这样”熬巧饭“过正月十五了!
很久很久了,故乡的正月十五这些习俗几乎已经消失了,有些习俗妈妈也几乎回忆不起来了,更不要提现在的年轻人了!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了吧?听到妈妈的回忆,再看到现在这种过节的样子,不知为何,有一种蓦然失落的感觉,我好希望那些美好的年俗能流传下来的,因为只有这些习俗存在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浓浓的年味,那是淳朴的人们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与祝福,还有那浓浓的乡间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