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当歌唱的人,观《袁隆平》有感

       1930年9月7日,一个娃娃带着绿色的梦诞生在中国,2021年5月22日,他留下满仓稻米回到天国。

       这就是袁隆平的人生,造福了几十亿人民,让我们丰衣足食,他自己坎坷的一生却从不向人倾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安江农校任教,在学校经常做些离京叛道、自由散漫的事。例如晚上躲在小树林里拉梦幻去,公然抹黑床单、被罩用作实验遮光布,自己就盖光棉絮睡觉,美其名曰带着光明去睡觉能做美梦。他对待生活自由散漫,对科研却是一丝不苟。正值国家粮食危机,上级领导得知他的才能,知道他培育出优质的西红柿、马铃薯和西南瓜,那现在能不能搞出高产的水稻呢?袁隆平紧皱眉头,一言不发。校长出来打圆场解释到袁隆平的专业是无性嫁接,这和水稻根本是两回事。不等领导说什么,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的崔主任立马反驳不都是粮食吗?我看我们思想不能太保守,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高产。

       袁隆平无法接受这种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天方夜谭,不能昧着自己的良心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研究的水稻能亩产千金。袁隆平身上知识分子的较真深受领导赏识,领导找到他谈心,得知袁隆平游泳很好差点进入国家队,身体素质很强,曾通过了36项考核成为空军,差点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可无论是成为运动员还是军人,也许是命运让他必须走上这条绿色的路吧。袁隆平自小就有个绿色的梦,喜欢大自然,植物泥土,花花草草,都是他的最爱,后来他报考了农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

       上级要求投身到新中国经济建设中来,他踏踏实实的搞研究,可也有一些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学校的刘老师说自己研究出的万金木原理是采用高密度种植,一亩地也能产万斤粮,他组织全系学生参观学习,可袁隆平发现很多水稻,根本就是从其他地方移栽过来的,他气愤的质问刘老师。刘老师却反咬一口,你是和我过不去。袁隆平回答我和你过不过得去无所谓,你和你的良心过得去吗?你就这么为人师表啊!刘老师恬不知耻的回答,你说的,你就应该站出来,以你的所学,完善论证我的成果。

       学生们不这么认为,他们都很崇拜刘老师,纷纷翘课却听他的讲座,偌大的教室只剩董洁一人。袁隆平问她为什么不去?她回答,我去了就没人听老师上课了。尽管只剩一个学生,袁隆平仍激情满满,热情高涨的阐述着专业知识后,又去田里实地勘察水稻。他们共同发现了一株高产稻,一个稻穗上长了230粒稻谷,若是株洲水稻都是这样,亩产超千斤没有问题。这一发现振奋了很多人,领导更是赞不绝口,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数字,什么万金木都是扯淡,我们一定要支持袁隆平搞下去,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后来的日子袁隆平每天都守着高产稻观察,认认真真的做研究,可还没等他研究出什么新中国,就迎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一个朋友忍不住埋怨起袁隆平,如果你听我的早搞出万千亩,全国也就不会出现大饥荒了,袁隆平觉得这很荒谬毫无逻辑,生气的说道,“大饥荒怎么造成的,你难道一点感觉都没有吗?盲目冒进造假,以科学的名义好大喜功,再加上自然灾害。”说罢,他摔门而出,去农村的学生家里帮忙劳作。学生的妹妹11岁,看起来瘦瘦小小脸色蜡黄,饿的连路都走不了,袁隆平将自己的干粮送给她。她咽了咽口水将干粮收了起来,因为吃光了就没有了,她要等到肚子饿的扁扁的时候再吃。袁隆平留在学生家就餐,吃的是野菜汤和野菜饼,这已经算是很奢侈的食物了。学生父亲说村里有许多户人家连野菜也吃不上,被活活饿死。听着这一桩桩人间惨剧,袁隆平苦涩又内疚,总觉得是他们这些农业学家没有研究出高产水稻,才导致了现在的惨状。妹妹看着袁隆平沉重的表情,以为他是吃不惯野菜,跑去里屋拿挂在梁上的稻谷,一个不慎摔得头破血流。小女孩就是为了给袁隆平取点家里准备来年做种子的稻谷吃。学生告诉袁隆平,种子是父亲翻了几座山,才换来的那儿的种子好,能多出粮食。几个月前母亲重病,父亲要拿把种子熬粥给母亲喝,母亲就死死抱着那袋种子不肯松手。母亲说这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吃不得。直到咽气,母亲都没有把手松开。

      袁隆平就是在这一刻明白,每粒米都可以救一个人、救一个家。他必须研究出高产水稻,必须让每个中国人都不再饿肚子。袁隆平回到学校不论严寒酷暑,潜心研究水稻,他将之前发现的那株高产稻的种子,种进实验田,结果禾苗抽穗后,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没有一株赶得上他们的上一代,高产稻实验算是失败了。但袁隆平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他一直以为她们是天然的高产稻,实际上,他们是天然的杂交水稻。这一发现,让中国正式迈进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此同时袁隆平教授的这一届学生毕业了,作为老师他嘱咐道:“你们在这个饥饿的年代毕业,一定更深刻的理解粮食和人类的关系。大地是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它,种子是生命,我们要呵护它,这是个信念,我希望这个信念,能在你们未来的道路上生根发芽!”学生们听着他的谆谆教诲,热情的邀请他跳舞。他的学生董婕却远离人群,一个人默默的待在大树下,袁隆平去安慰董婕,“要分别了,肯定是心里不舒服和同学们玩会就好了。”他还没有意识到董婕不舍的同学们,更舍不得他。董婕深吸一口气从包里拿出礼物交给袁隆平说道,希望你看到它,能想到我,然后羞答答的跑开袁隆平。看着手中的放大镜,他心中泛起微微涟漪。几年后袁隆平全身心沉浸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成为众人眼中的大龄单身男青年。适逢董婕回学校参加篮球比赛,同事们都劝袁隆平去追求她。袁隆平倒也直接,他跑到球场,直接拉走董婕,郑重的请求道:“你能嫁给我吗?”董婕羞涩而喜悦地望向他,正式走进他的生活,从此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婚后的董婕,跟着袁隆平一起研究水稻。不到半年的功夫,就发现了第一株败育性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袁隆平发表了自己的第1篇论文,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事业如意,家庭也顺心,他和董婕孕育了他们的第1个孩子。


       可是好景不长,风雨交加的一天,袁隆平没来由的感到心慌。他不放心的去试验田查看,所有稻苗都被拔了,一年的成果付诸东流。袁隆平不知道这是谁做的,只知道这是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为了专心搞科研,而不是天天防着别人勾心斗角,袁隆平决定带着两个助理去海南。他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交给董婕,踏上了去海南的火车。在海南的几年里他白天下地,晚上思考研究方向,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但眼里泛着光,精气神十足,唯一让他感到苦恼的就是科研基金很难申请。他们实在缺钱,老鼠还在添乱,时不时的光顾,吃光他们的大半口粮。关键时刻,崔主任和董婕来到海南。崔主任告诉袁隆平,条件艰苦,精神可嘉,可是拿不出成果来也不行啊?你看看这些年来,你拿出一点像样的成绩了吗?袁隆平解释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急不得。崔主任反驳道,原子弹是尖端科技吧,我们研究了十几年不也爆破成功了吗?你这一粒小小的水稻能比吗?停拨你们的科研经费,是经过专家讨论的,另外老领导让你回去一趟。袁隆平毫不犹豫的拒绝,他们正研究野生水稻,野生水稻一年就抽这一次穗,一旦错过,就得再等一年。袁隆平实在脱不开身,崔主任见袁隆平如此“不识大体,不识抬举”马上就要动怒。董婕赶忙出来打圆场,劝走崔主任后,她说起了家里的事,前段时间父亲去世了,父亲没让董婕告诉袁隆平。他说袁隆平忙,他在干大事,别的亲人都要来,但隆平不能来。父亲在连闭眼的那一刻,一直在重复这句话,要袁隆平后懊悔自责涌上心头。他为老百姓尽孝敬的是大孝。

       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待,袁隆平将全部时间投入到水稻的事业中。有一次,太过认真只专注水稻,没看见脚下的沼泽地,掉进了沼泽地,直到同事将他就上来,后怕的说道,这可真够悬的,袁隆平呵呵一笑说着,你放心,阎王爷早就跟我说了,说袁隆平,你这个杂交水稻搞不成我这就不要你。袁隆平带着满身泥泞继续工作,领导也带着其他专家来到海南,自发现第一株高产稻,已经过去10年,袁隆平一直没有什么成果,他们需要讨论一下是否还要继续。专家说杂交水稻不是新鲜事儿,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都从事过这个实验,都放弃了,失败了。袁隆平说道:“明白了,一万多年以来,我们的祖先搞不成的事,我们也搞不成。外国专家同行他们研究不出来的,我们也研究不出来。从你们的谆谆教诲中,我悟出一个道理,放弃!那我很想问问,那要我们这些学农业的干什么?我们跟在外国专家同行屁股后边在爬不就行了吗?我不管你们怎么样,但是作为一个学农业的人,我觉得我有这个权利,也有义务让这个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我永远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刻骨铭心,我从那会儿才真正理解到什么叫饥饿是人类最大的敌人,饥饿可以使人类失去和平,失去安全,过去如此,现在如此。自从我袁隆平做了这个杂交水稻的梦之后,我就将自己放在了悬崖边上,你们可以不给经费,撤销这个项目。我袁隆平绝对不会放弃。”领导听后大为震撼,问他你有多少成功的把握,乐东平回答:“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番话说得豪气冲天,一件事做得撼天动地。1975年,在研究杂交水稻15年后,袁隆平攻克“制种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亩产超千斤。丰收的农民满心感激的跪在了他身边!

       1976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杂交水稻成功推广;2006年止,杂交水稻累计种植55亿多亩,增加稻谷5000多亿公斤。据统计杂交水稻所增产的粮食,每年可多养活1亿人口左右,但袁隆平是个“贪心”的人,他并未就此停下科研的脚步,2017年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又创亩产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的水稻在实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2019年他又将重心放在了海水稻研发上,推进国家建立了海水稻研发中心,投资两个亿元。2020年11月2日,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进一步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几十年来,袁隆平除了致力于国内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非常重视杂交水稻在世界的推广。一名外国记者曾问他,杂交水稻在世界文明,有何感想?他说,我很高兴、激动,因为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记者接着问道,您还在探索超级杂交水稻这个新领域吗?“生命不息,我将继续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袁隆平向记者谈起自己曾做过的一个梦,梦见我们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籽粒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然而他的梦想还没实现,他的身体就出现状况,90岁高龄的他患上心脏病,高血压,哮喘,走路超过300步身体就会报警,尽管如此,他还是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对待研究一丝不苟,对待杂交稻永远热忱。有时工作太累了,会拒绝媒体记者的采访,但听闻小朋友想要合影,立马站了起来,背挺得笔直。他就是这样一个可爱又可敬的老人,但如今他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去往了天堂。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但正如袁老所说,“我是一个可以把生命当歌唱的人,每天太阳照常升起,只要有阳光就会有生命的交响曲,有些生命永远不会消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