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一个人在一生中真正可以得到的真见卓识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局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一种不能够界定其边界的能力当然不能称为真正的能力。怎么才能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呢?查理说:“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思考
能力圈?头脑迅速旋转,尝试界定出自己的能力圈。按照查理的思路,我势必要归于“零能力”一族了,未曾证否过一个观点,却对这个世界有着各种观点。
通过群聊和刷朋友圈,每天都很容易生成一批观点,觉得不错,就随即收藏,进行观点管理。为了彰显自己是个有见地的人,时常会在群讨论时,丢出几个收藏的观点:如果大家纷纷点赞,会得意地将这条观点收入脑内“精品观点”收藏夹;如果遭到质疑,这个时候出于颜面的维护,会与质疑者进行一番辩论,再抛出一大波观点来论证支持(观点是不能用来论证观点的),然后把遭到质疑的那条观点默默收入脑内“待用观点”收藏夹。
这么一想,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观点管理员,管理了很多观点,却未拥有其中任何一条。原来我竟然是一个没有观点的人,而且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就更别提正确的决策了。
好吧,我正视自己是观点管理员这个事实,对于“零能力”却仍感到心有不甘,毕竟没有能力,我如何活到了今天?难道是因为善良,才没有领盒饭。要证否自己是“零能力”这个观点,我首先要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那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记得古典老师有个三叶草模型,兴趣、能力和价值,就像风车的三片转页,三者既互相影响又互为驱动。兴趣可以培养成能力,能力可以转化为价值,价值会促进兴趣滋生。古典认为能力有三个内核:知识、技能和才干。知识无法迁移,判定标准为“知道或不知道”,我理解为0到1;技能可以在大部分职业中迁移,判定标准为“熟练不熟练”,我理解为1到N;而才干类似天赋,判定标准为“自发、自动”,我理解为角色无CD冷却光环。
我可以从“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方面,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如果无法证明,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我确实是零能力;二、古典的观点有问题,至少我不配拥有。
知识
从义务教育到大学,除了语文课学会读写这块,其他大部分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尤其是数理化。基础课以外,大学专业课的知识不知道算不算技能呢?学的日语当时也算通过了一级能力考试,毕业后得以混迹于有日语要求的日本企业。语言能用起来应该算技能,如今早不在日本企业就职,日语虽荒废,还是能用来看无字幕日本动漫的。
除了课业,其他课外阅读算不算知识呢?当时的阅读,以小说为主,各种武侠和言情小说看了个遍。如果不去做一个,类似六神磊磊那样的公众号,貌似也是无法迁移的。
毕业以后,光顾着给资本家打工了。围绕着加薪升职,曾经学习过的“航空票价运算”、“金蝶财务系统”和“零售管理”,这些显然是没法迁移的知识。
技能
技能还得回头从学校看起,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一年级都担任某种干部职位,免不了要传达老师指示还要做汇报,这可能锻炼了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平日还需要组织一些打扫卫生、出黑板报、文艺汇演的活动,或许在策划和组织上也积累了一些技能点。
在职业生涯中,由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部分比较多,比如WORD和PPT日益熟练后,类似的工作机会就会增多,继而书面沟通和策划技能得以发展。商务礼仪和商务文书的知识,逐渐转化到了商务谈判上。
让我再努力想想,还有什么技能。唱歌、跳舞,算不算呢?好像也可以算,只不过无法达到专业水平的,就不能拿来当饭吃,最多属于娱乐客户和同事的余兴节目。
才干
回顾了知识和技能,胸中升起一股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对,那就是面试的感觉。简历上无非就是写这些嘛,学历重点看知识,履历重点看技能,那除了这些,还剩下什么。恐怕是面试总被问及的“请说出你的三个优点”,这大约就是才干了吧。
古典在说明知识-技能-才干这三个能力核心时,曾举过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就是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现场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与敌人对战的故事。张三丰演示了三遍,第一遍张无忌回答说看清楚了,第二遍回答说忘记了一半,第三遍全忘光了,周围的群侠们急坏了,张三丰放心说道:不坏、不坏。
“学得快、忘得快”,这两项和张无忌差不多,与身俱来的自带属性,完全自动化不能算知识,也没法算技能的,应该属于我的才干了吧。
我终于通过上述内容证明了自己是有点能力的,从而证否了自己是零能力的观点。同时,初步界定了自己的能力圈,把知识、技能和才干综合起来看,学习和沟通属于我的能力圈了呢。古典老师,我可以拥有你的这个观点了:知识-技能-才干构成了能力。
那查理的知识、技能和才干分别是什么呢?看看查理的自传你会有自己的答案,反正我们都已经知道的是查理的能力圈:投资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