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聚焦》后有感
——读《这样读书就够了》后
看标题可能有点绕,这是在看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的方法后,尝试采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去读《聚焦》,并写读后感的一次尝试。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以下罗列的某些困扰?
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内心充满焦虑;
每次一本书读了好几次都没有最终读完;
好不容易看完了一本书,感觉好像看懂了,但似乎什么都没有记住;
认真的看完了一本书,抄了很多笔记,但似乎没有为自己所用。
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将学习者分为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在这里我暂不对这三者的区别展开说明——事实上,我是今天刚收到这本书,也没有完全看完,但这不妨碍我马上把书中提到的便签学习法来输出对《聚焦》的读后感。
所谓便签法就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巴掌大小的标签,分别做3类笔记(I、A1、A2)。
第1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第2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3类拆解(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一、聚焦(作者艾·里斯)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书一共309页,在我搜集的22本定位系列丛书(文中最后附图)中是最厚的一本。
书一共有15章,前两章介绍了背景——美国企业失去聚焦、全球化,第3章提出观点:不聚焦的企业会输给通过分化而不是融合实现精准聚焦的竞争对手;第4-5章是从企业领域及零售业提供论据,第6章举了两乐的案例;前6章是论证了聚焦的重要性。
第7章是一章过渡章,也可以理解为升华与深入,提出一个更进一步的观点:商业世界真正的动力不是质量,而是对质量的认知,认知大于事实!那么如何在潜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建立与众不同的认知呢?第8-14章是逐步讲如何做的问题,15章总结了长期聚焦的十五要素。
整书写作思路如下:发现现象-指出本质-提出观点-论据论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本书总结起来无非就三点:
1、分化还是融合,本书观点旗帜鲜明的是分化!
2、聚焦还是失焦,当然是聚焦,专业化道路才能生存,聚焦者胜!
3、如何聚焦?这里可以找到具体的方法、步骤以及详实的案例。
二、我的经验与书中理论是一致的吗?
1、关于分化与融合,我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
我曾经有两个朋友在不同的阶段给我推荐过一家直销公司的产品,叫美乐家,是一家美国的环保超市,里面有各种非常环保的日化及保健品。他们有一个非常诱人的理念,每个人每个月只需要在超市里消费者340元,就可以保持会员资格,而会员可以获得各种优惠,通过分享使用产品的经验,还可以赚钱,相当于一个会员可以一个月带来一杯咖啡的钱。这样分享越多,赚钱越多。其实这个理念,我个人还是觉得很不错的。门槛不高,里面的一些都是也都是日常需要的。比如各种洗护类、化妆品类、保健品等等。但如果用分化与融合来讲,一个美乐家能做得过全球的所有企业,比如说到牙膏,洗衣粉,洗发水,复合果汁,保健品,每个品类都有对应的领导者,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美乐家?美乐家是超市里的第一?问题是,有沃尔玛,COSTCO,美乐家的定位是环保?那么,目前消费者在选择各个品类的产品时,环保会排在第几位呢?我敢肯定,不会进入前三。品牌,品质,价格,代言,……,环保。
我甚至不能说服太太,她一方面觉得太贵,另外一方面,她无法接受所有的品牌都换成美乐家,我想想,多么显而易见的道理。后来我很正式的拒绝了那位朋友。
2、我所在的公司,是在聚焦吗?
之前的统一企业大的层面来说是的,聚焦食品,卖掉了麒麟啤酒业务,卖掉了今麦郎股份。但再深入一些,似乎又不是聚焦,太多的品类。这个还需要深入思考。
三、在接下来的工作或思考中,我准备如何运用?
1、先持有“分化而非融合”,“企业应当聚焦”的观念,并注意观察行业的案例,比如最近有一个新闻,雀巢收购了星巴克的非店铺的业务,很明显,这是星巴克在聚焦店铺业务,这就是对聚焦观点很好的证明。
2、聚焦与定位究竟是什么关系?目前我看下来,聚焦是针对企业而言,定位是针对品牌的。
这就是今天和大家的分享。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