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继续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 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中国传统文化有3条主线,佛、道、儒。作为本土文化的道家和儒家对中医学的影响比较大。
另外就是诸子百家,其中和农学相关的比如农业,物候,气象,地理等,对中医学影响大,还有就是兵法。
4. 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中医的科学性:后面再讲。
仁术:学医之前先学做人,医术就是仁术,这对任何医学都适用。从医讲究的是天地良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技艺:同样是中医,辩出来的症都是一样的,甚至开的方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药方分量不同,配比不同,可能一个有效,一个就没效。这就是技艺高低的区别。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 医药知识的积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明一直传承下来,不曾断层。传承下来的除了文化,还有医学经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医学实践经验积累得足够丰富时,就需要上升到理论层次。
2.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A. 直接观察法 B. 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把人体解剖开,直接观察人的五脏六腑。
中医学其实也有解剖,而且当时的解剖水平和西医不相上下,这点从中西医学分别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那为什么后来中医没有像西医那样向细微纵深观察方向发展呢?那是因为中国文化没有断层,中医要继续向前发展,不可能停滞不前去等待显微镜发明出来,所以对于大体观察看不见的部分,中医采用了整体观察法,比如司外揣内等,然后再用临床结果去检验对错。
3.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4.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3、4放在一起说。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出现了各种学说,中医从诸多学说中选择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作为工具来组合医学经验。因而,古代哲学思想也就渗透了进来。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以《黄帝内经》为标志。
但《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作,而是众医家联合起来集体创作的结果,只是为了广告宣传效应,借用了黄帝的名头而已。
《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个部分,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的主要作用是搭建了中医学体系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