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成长规律的相关解读,了解到了“内在婴儿”“内在孩子”这样的概念。
作为成人,我们总以为长大了就是长大了,其实,成长的每一步有不到位的地方并不会消失,而会进入到一个人的生命甚至潜意识,在未来的某一刻爆发出来。
哈哈,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爱这个含混的词儿大家都能接受,毕竟太多父母觉得自己怎么对孩子都是爱,可自由呢。一说到自由这个词,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给孩子自由,孩子要杀人、放火怎么办?大人们总以为,一旦给孩子自由,孩子就会做出破坏性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
武老师认为,简单说可以理解为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们内在有一个充满破坏欲望的小孩儿,他们一直花力气控制这个内在小孩,而一旦放开控制,他们就担心这个内在小孩驱动自己做很多可怕的事情,比如杀人、放火,然而这个可怕的内在小孩儿是怎么形成的?
武老师曾做过一个调查,让人们试着触碰自己内心的婴儿,但是做些游戏时,有些人看到的弱小干瘪的孩子,看到他就心疼的想哭,非常安静的蜷缩在那里,好想给他一个温暖、安全的怀抱。好害怕救救我内在的小孩儿,他在右边,好像泡在深渊里一样,身体被硬生生挖去一半。好冷啊。老师啊,我实在不愿意说,我看到旁边一个四肢扭曲的怪胎婴儿,我好害怕,都不敢看呀,一秒钟就睁眼了。有人则是根本不敢做这个练习,一位网友说:好害怕,不敢想,光说在微博上的调查,觉得内在因而恐怖会与之之间关系差的占了多数,并且恐怖的占三分之一。
这些都跟孩子是否被妈妈“看见”有关。妈妈看见了婴儿,婴儿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妈妈很少看见他,所以他的内在婴儿是残缺不全的。
残破不全的内在婴儿,也就意味着他的自我形象是破碎的,这种感觉很不好受。为了对抗这种破碎,有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发展出了一种策略,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自我保护方式,而这也的确在相当长的时间有所帮助。不过这种完美形象会成为一堵墙,挡在我们和最亲近的人之间,阻碍我们构建最亲密的关系。成年后的某次彻底的痛哭,会让纯粹的悲伤、自由的泪水在相当程度上化掉了这堵墙,此后会觉得自己真实了很多,也自在了很多,这是触碰真实自我的必然性。如果触碰真实的自己,特别是内心最深处的内在婴儿可能很恐怖、可能很痛苦,但却会让我们变得真实,有时这种触碰会非常艰难。
依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国家的无数孩子以及无数成人在婴儿期都是独自长大,那该多恐怖。不仅城市如此,农村也一样。
老家农村的长辈们说,他们那时孩子太多,带不过来,就是将孩子放在地上自己呆着,而大人们去地里干活儿,常常孩子就这样自己呆着,一直到能走路。甚至有时孩子抓起地上的土、粪便都往嘴里塞。难怪很多人在做触碰你的内在婴儿练习时,会有那么多人有非常恐怖的意向。
而这种恐怖中均有两个元素:一. 没有人爱这个婴儿。二、这个婴儿想毁灭这个没有爱的世界。第一个元素会让一个人形成很深的绝望感和饥饿感,绝望是因觉得爱是不可能的,饥饿是因为渴望爱。这两点相互作用,就会在内心中形成一个黑洞,有这个黑洞的人会知道黑洞的存在,而且会觉得黑洞永远无法填满。第二个元素会让一个人有可怕的愤怒与怨恨。如此可怕的内心,我们能怎么面对?最简单的答案是将这一切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压抑到最严重的地步就是彻底切断与自己内在婴儿的链接,好像他的特质在自己身上都不存在了。然而我们又会寻找一切机会试着与他建立连接。
了解了这些后,我做了“触碰你的内在婴儿”这个试验,很不幸,我看到的是一个仰面躺着、两眼空洞、面无生机的塑料娃娃。
这说明,我内心的内在婴儿其实也是残缺的,难怪我曾经如此追求完美主义,但越长大却越无法感知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这种无力感和窒息感一度让我无力而又抓狂。特别是考上研究生的那段时间,我却不想去读了,每天看似在正常看着书、吃着饭、睡着觉,但内心却时刻处在波澜壮阔的撕裂和翻江倒海的忧伤情绪中无法自拔,在意别人的看法,又高傲地看不上别人,看别人时,总是看到优点的同时立马看到缺点。
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与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时,内心也无法安宁。后来,教了学生,接触到跟我特质很像的学生时,我内心竟生发出强烈的自我救赎,只有这样才能救赎学生,佯装快乐,佯装镇定,实际背后经常放声大哭。哭完之后就好很多。
一直到我怀孕休假在家时,才慢慢静下来去了解自己的这种心理,那时总以为学生治愈了我。直到孩子出生后,我不断地学习,才发现,原来曾以为的治愈只是错觉。
但如今内心安宁了,因为了解到了原因,同时也知道了对生命的体验本身就是意义的存在,而且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在逐渐修复自己,努力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而做这些的过程中,我充满快乐和幸福,像是重新走了一遍自己的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
感谢我最亲爱的宝宝,让妈妈获得了再次成长的机会。
注:读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