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周日),送小孩去“英孚”上课,地点在花园城三楼。一切如常,要上电梯。从电梯出来,突然发现,在走道中间,有个妈妈在帮小孩擦拭嘴巴的血,当然路过的时候也认真的偷听了一下, 说是滑倒了,磕到了嘴巴。我再往前走,看到了小心地滑的标志,而且不仅仅是一个。不禁让我开始思考四个字"用户体验",趁着小朋友上课,写下了此文记录之。

早上9:00,是第一场英孚课程开始的时间,3楼的过道几乎是小朋友的必经之路,而上课的小朋友3岁~6岁不等,正正是不听话的年纪。恰好,这个时候也是阿姨拖地的时间,很容易滑倒。这其实是一个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用户场景了。与其怪小孩不小心,为什么不通过3楼过道的被拖地的时间再提前或者退后来改善用户体验呢?
想不到

对,想不到。想到拖地的时候,挂上牌子说小心地滑,更加多是免责的法律常识,而要想到一个用户场景下用户可能的遭遇,如"小孩因上课与拖地时间重合,提升了孩子受伤几率",然后改善用户体验,想想,也就只能有两条路:1、是亲身的体验。2、让别人亲身体验然后用户反馈。
亲身体验
首先是亲身体验,首先想起的是比BAT加起来赚钱还多的迪士尼。他们要假设一个个用户故事,然后在建设后的迪士尼中亲身演练,然后改善用户体验。
而在互联网,也有类似的做法,叫show case。说明一下,show case不是功能展示,case应该是用户故事,用户故事应该是一个体验闭环,而产品经理和开发一起做用户故事与app结合展示,听的人根据用户故事来亲身体验,提问题,思考,更正。有人可能会有疑惑,真的有用么,比直接提问高效?有!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很聪明,不体验真的发现不了问题。那次体验我们做的newmonkey(随机测试工具)的黑名单闭环体验时发现,居然没有提供返回按钮屏蔽的入口,我去,没有这个,黑名单想实现停留在某个界面运行的场景,就完全就是废了。另外,根据经验,作为show case的参与者,请把自己的智商调整到最低,这时,任何的杂音都会影响你的判断,任何的错误路径都可能是你的选择。

用户反馈
负责这个产品的同学们,自己就是用户,那就是上面说的亲身体验。当然,这也会存在反馈,这叫内部反馈,像我们内置到应用里面的摇一摇提bug, 遇到用户体验的不爽的可以方便地带上日志,图片,描述,一点就提交到我们的bug系统。如果是别人呢?
那就是我们的外部用户反馈,现在有一些系统可以收集不同市场,微博等等的用户反馈到一个平台,再用分词技术,对这些用户反馈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关于性能的用户反馈,通过滑动卡,内存,耗电,启动慢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归纳起来,甚至根据反馈数量,做移动平均,自动发现峰值,进行告警等等。这些都是技术,这里确实不想多说了。因为工作这么多年,体会到有比实现这些更难的事情。什么呢?"CARE", 时刻关心,关注用户反馈。这很难吗?所谓系统再多,敌不过人心。我个人的真实体验是,当保持活跃,保持收入成为岌岌可危的问题的时候,疯狂做需求会比默默去关注用户反馈找用户痛点再做需求,更容易填充内心的恐惧。不论是体验的细节,还是用户真实的痛点,都不是拍拍脑袋出来的,能拍出来的大部分是痒点,真正的痛点都应该是从用户场景,用户故事中来的。我始终相信,这才是真正长远地成功的关键,并且不断告诫自己。正如,当年的qq邮箱,为了与网易大战,做了一堆无用的需求后,反省,反省,通过用户反馈挖掘用户真正的需求,发现用户的使用场景,需要的并非超大邮箱而是超大附件的时候, 这就意味着她们找到了真正的成功的钥匙,事实也证明,他们找到了。
另外一种用户反馈,我个人称为被动反馈。如果说给你反馈的,无论是骂,还是赞,那真心是爱呀。可惜,这部分的人并不多,更多的要靠我们的数据上报,也就是被动反馈。这种反馈性能会用,apm就是一个典型;另外,也是ab test作为用户体验调研的数据来源。例如facebook, 她们会利用ab test来判断, exoplayer是否真的比系统的media player性能要好。而手Q则会利用被动反馈中的传图失败和慢,作为案例来研究,改进方案。
说这么多,我始终认为用户反馈,太重要,太重要了。那是比刚刚说的被动反馈更真实的声音,因为数据上报是数字和日志,这些客观,但有时会隐藏问题。所以请我与大家都务必记住:
给用户一个方便找到的反馈的入口,
给用户方便反馈的方式,
给用户的反馈一个赞或者温暖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