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青年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作品《未来简史》中,对地球的未来提出大胆的猜测:科技的快速发展将完全颠覆当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比如,机器人会比智人更加快速、合理地作出各种明智选择,智人会越来越依赖机器人。而这,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机器人企图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是许多科幻作品的主题。尽管这类故事的结局,总是人类反败为胜。尤瓦尔·赫拉利则认为机器人的胜算更大。
据此,他充分利用自身的渊博知识,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地展开论述,提出一些关于未来走向的推测。
细思极恐。
01 人类不再平等,不死就在眼前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是我们坚信的理念,亦是我们平凡人聊以慰藉平凡人生的心灵鸡汤:“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等到两脚一蹬、两眼一闭,还不是尘归尘土归土。”
不可忽视的是,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随着科学越来越昌明,医疗条件越来越完善,未来人类的寿命长度有望控制于人类自己。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健康逐步得到更多保障,寿命逐年有效延长。但其中存在的差异亦与日俱增。
少数的有钱人会得到更优渥的医疗条件,经过数辈人的基因更新,他们的后代会更聪明、好看、长寿。
而大部分的普通人因无法享受相同的医疗资源,他们儿孙辈的进化慢慢落后于有钱人。
在有钱人最终获得长生不死时,普通人仍止步于生老病死之前。
届时,人类迄今唯一坚固的平等将被打破。
你的出生将直接决定你寿命的长短。这比眼前的所谓阶层固化更可怕。人类彻底被划分为无法逾越的三六九等。
02 人文主义也是一种宗教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种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被许多人视为金科玉律,包括我。我们认为,追求心灵的自由、淡泊名利,是一种超脱、可贵的生活方式。这亦是工业时代后大部分人追求的人文主义。
尤瓦尔·赫拉利将人文主义分为自由人文、社会主义人文、进化人文。我们大抵属于何种,可以对号入座。总体来说,除了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信徒,人文主义在当今全球通用。
根据他的定义,它是传统宗教外的另一种宗教,同样出自于上层阶级统治下层阶级的需要。而且,只能说人文主义是适用于当代的宗教,并非最科学可靠的——当然,科学也是一种宗教,下文将提及。
这就不好玩了。我们自出生以来,接受的教育就是破除封建主义、破除四害、不盲从宗教。结果搞了大半天,却陷入另一种被安排好的宗教。
这个结论令人沮丧。
03 自我是一种传说
传统宗教主义崇拜神。人文主义崇拜人,以人的体验(知觉、情绪、想法、欲望)赋予宇宙意义。
作者提出:“个人是许多生化和电子算法的混合体,没有清晰的边界,也没有自我中心。”
按照他的观点,假如将人类一层层剥开,里面并不存在所谓内在自我。“我”的全部选择是神经元的作用,人类所谓体验只是神经元的某种放电模式。
同理类推:
◆意识由大脑中的电化学反应产生,出自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完成某些重要的数据处理功能。
◆欲望只是神经元的某种放电模式。
◆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人类想象力一样只是生物算法的产物。
从根本上来说,可以把人类解剖成一个个可捕捉的分子,不会遗漏任何一种“意识”、“意志”、“想象”、“心灵”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们根本不存在。
所以,所谓“内观”、“向内在寻找自我”,不过是人类徒劳无功的尝试。
04 科学是另一种新的宗教
人文主义是宗教。自我是传说。人类该以何为精神支柱?
科学是比较主流的思想方向。正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相信科学”。它悄然成为一种新的宗教。
那么,科学又是什么呢?
对科学而言,一切都可以用物理学、生物学等实实在在的理论去剖析、解释。尽管它对哲学、心理学之类探讨意识、内在、心灵的传统学科不太友好,它还是拥有庞大的信徒。毕竟它带来的点滴便利都能呈现眼前。
科学作为一种新的宗教,催生了计算机、云服务、智能家居……等智能机器的发展,人类为此感到欣喜若狂,趋之若鹜,不顾后果。
但是“科学”就一定正确吗?在未来它又会因为何种弱点从宗教的神坛上败下阵来?人类无从推测。
也许人类根本不需要什么精神支柱,有神经元就够了,毕竟精神正是由可分解的神经元构建的。
05 智人将失去对地球的控制权
在机器人与人类的对峙战中,编剧总是以机器人没有情感为由,被拥有大爱的人类打败。
然而,作者在书中论述,人类体内既没有爱也没有恨,除了神经元。也就是说,人类一直引以为傲的优胜于机器人的情感根本不存在。
假若某日两者对峙,血肉之身的人类并无有效武器对付更聪明、更理智、永不知疲惫的机器人。或许可以试试拔电源,如果它们还没学会蓄电的话。
据此,作者推测,智人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像工业时代的马被汽车取代一样,的士司机会被无人驾驶汽车取代;像家畜被豢养一样,人类将会沦为无用阶层被人工智能豢养或淘汰消灭。
这个强劲的对手,它们的可怕在于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通过日常数据分析,它会变得比我们还了解自己,会知道Jack比Jeff更适合成为Maggie的丈夫,会知道我们每天五点三十分下班,所以五点三十五分它会安排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公司门口等着接我们回家。
渐渐,它们无所不在。因为人类戒不掉对由其所产生的便利的依赖。
它们赖以生存的数据库,正是我们全人类通力合作逐点逐份上传分享个人数据的结果。
人类毫无保留地供养着它们。直至某天智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供需失衡,人机大战爆发。
全书看罢,背脊阵阵发凉。该书像一场十二级地震,挟持着狂风浪潮袭来,将我原有观念震得地撼山摇。
前人告诫,看太多科幻方面资讯容易使人陷入虚无,觉得真实人生的纷争毫无意义。
如《人民的名义》里孙连城沉迷浩瀚星海无心恋战官场,旁白言“孙连城仕途不顺,心灰意冷,喜欢上天文学之后,方知宇宙之浩渺、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李达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么?不过都是蚂蚁、尘埃罢了。”
这本属社科类的《未来简史》带来的虚无感,较本人之前看过的科幻类小说都要强烈。我甚至有瞬间的恍惚:
人生不过徒劳无功的重复,了无生趣。
但还需清醒:
首先,为人子女/父母/亲友者,岂能只关心全人类,身边的亲人应更值关怀。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在人工智能统治时代到来之前,个人的情感、社会体验仍在赋予生命意义。因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被当前社会认同。
其次,应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智人被替代只是作者的推测。然而人类的聪明才智并非机器人即日能及。不松懈地积极学习、主动输出,也许我们能够赶在机器人大规模叛变之前,寻找到既能享受科技便利,又能疏导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