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文心说
图片/ 来源于网络
献给所有奋战在外语一线的小伙伴。
首先,我并没有真的在两年内学好四门外语,让你失望了。
半个英语专业的我,大学两年多来又阴差阳错地接触了四门外语——德语、法语、韩语、日语,水平大约是德语A1-A2,韩语初级,法语A1,日语入门。加上原本的中文、英文和粤语,数一数竟然也接触过六门半语言了(暂且把粤语当做半门语言吧)。由于考虑进修的方向是语言学与语言习得,因此目标是在毕业前达到德语B2,日语二级。
这篇文章没什么干货,就是想记录一下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掉入学语言这个“大坑”,又如何挣扎其中并以此为乐的。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也会发现,语言,是有生命的。
粤语
把粤语这门方言列在这儿,似乎有些突兀,但我一直觉得它就是我的第二语言。
我不是广东人,但在广州长大。从小学开始,“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标语就填满了校园,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一定不会使用粤语。可到了下课,身边不少同学就会开始用粤语聊天,还不怎么能听懂粤语的我却也迫切地想要融入他们。
我的第一任同桌是个地道的广州姑娘,地道得几乎不会说普通话。于是,一个神奇的画面就出现了——两个六七岁的小姑娘,一个说普通话,一个说粤语,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甚是投入。就这样,我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很快听懂了粤语。
但真正开口说粤语,是来到香港以后。以前,能听懂就行。而现在,你说普通话,对方却不一定能明白。因此,终于到了开口说的时候。这时我才意识到,会听不会说,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
曾经因为读错同学的姓而被人笑话;在学校便利店里被好心的收银阿姨细心纠正发音,当着后面不少同学的面让我跟着她读;以为自己说得还算流利了,接起电话时对方却贴心地瞬间换成了普通话。而这一个个笑话,让我深刻意识到,学语言,先得“不要脸”。
英语
初中时有个学霸朋友,从小开始上英语兴趣班,每次说起英语来都像做演讲,流利标准,令人心生羡慕。
我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半个英专生。尽管没有上过多少提高班,但一直稳定在前列的英语成绩,让我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英语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直到上了大学,走进课堂的第一天,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英语有多差。
大一文学课老师是个美国人,文学功底深厚,但从不把我们当“英语学习者”看待,讲课时语速飞快,术语连篇。前几堂课,我大约只听懂了百分之三十,一度觉得自己大概是跟不上的了。更令我沮丧的是,同一课堂上的香港学生一个个出口成章,尽管有的带着浓重的港式口音,但几乎都能轻松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时才发现,我的英语水平,也许还不及他们的高中生吧。
口语的飞跃提高,大概是在出国交流的时候。当英语成为了生存语言时,当我需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时,就算时常短路、时常犯错,也会硬着头皮往下讲。和英美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飞快的语速和不时出现的地道表达常常令我语塞。还好,就像我们不在意外国人的中文是否流利一样,他们也并不那么在意我们的英语说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语言是我们用以交流的工具。若是学了却不敢张口说,那并不算是学会了一门语言。
德语
德语是我除英语外学得最投入的一门语言,也是最敢讲的一门。
学德语,我入门了三次,因此语音等基础,打得特别牢固。第一次是在出国交流前,为了提前做点准备,就开始自学德语,跟着视频课程特别仔细地学完了发音。
到了德国,学校在开学前为我们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化课程,这是我的第二次入门。德国人的教学方式重在交流应用,将他们提倡的“用德语教德语”贯彻到底,所以提前学好了语音和一些基本语法的我上起课来相对轻松。由于有了语言环境,加上一天六小时的强化课程,这一段时间进步飞速。一个月过后,已经能够驾驭基本的点餐、购物、问路了。第三次入门是在交流回国以后。为了不忘记已经学到一定程度的德语,我又报了一门网课。课程仍是从零开始的,因此又复习了一遍。
在德国住了近半年后,对德语有了一种亲切感。听到德语,就会想起在那儿发生的许多事。第一次硬着头皮给不会英语的客服人员打电话;第一次用德语半懵半懂地和快递阿姨交流;第一次听着德语解说看完一场欧洲杯,再犯花痴地到Youtube上看球员们的采访、日常视频,努力理解他们在说什么……当你对一门语言有了感情,自然就更有兴趣学习了。
韩语
如果说我一开始就对德语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对韩语的兴趣,大概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
接触韩语,是在学校的选修课上。本想选的是日语,奈何日语课程太抢手,只抢到了一门韩语课。听说日语韩语共性很多,又听说韩语是一门特别系统的语言,对语言学颇感兴趣的我,便试着开始了这门课程。
我没看过韩剧,对比起班上一群欧巴们的小迷妹,对韩国、韩语的了解可谓是少之又少。老师上课提到的明星,除了几个脸熟的,我大多不知道。对韩语唯一的热情,可能是在看《我的超人爸爸》时被可爱的大韩民国万岁激发的。
但真正对韩语产生兴趣,是在学完它的发音体系以后。和德语一样,只要掌握了发音规律,就能读出任何文章。比德语更令人有成就感的是,韩语里许多词汇的发音与中文相似,尤其与粤语类似,连尾音都可以找出相同规律。尽管看着一个个符号般的文字脑子总是转不过来,但只要读出了句子,常常就能明白意思。这样的成就感,让不看韩剧的我,也培养起了对韩语的兴趣。
法语
法语入门,对我来说是这几门语言当中最容易的。并不是因为这门语言简单,而是因为幸运地遇见了一位很有激情的老师。
对法语最初的向往,来自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当时觉得,这门语言实在是太好听了。走进了法语选修课堂,发现不少同学都是被法语的浪漫动听吸引来的。法语老师是个从小就会英语、法语的人。他说,他在说法语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都和说英语时不一样,会变得更加有感情、肢体语言更丰富。慢慢体会到他的意思以后,我也开始相信,语言,是能够影响人、影响社会的。
我的法语老师主修戏剧,因此特别喜欢用歌曲、戏剧来教我们法语。他给我们看《悲惨世界》的舞台剧,教我们唱里面的歌,让我们感受人物的情感,边唱边演绎;每教完一段课文,他就给我们设定一个语境,让我们分组编写对话,在全班面前表演。因此,法语对我来说,是一门有血有肉的语言,而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
语言是一个民族性格的展现,学习一门语言时,若不接触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就很难感受到它的魅力,学起来自然会枯燥。
日语
对日语的好奇心,产生于中学时。当时读小学的表弟热衷于看动漫、打游戏,这样“不务正业”的他,没过多久竟然能说上几句日语了。临近高中毕业,他已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日语。找了个日语老师,还没学多久,老师竟说他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我不禁咋舌,原来兴趣的力量,比我想象得还要强大。
日语被我放在最后,是因为我才刚刚起步,还没有真正培养起对这门语言的感情。但在交流期间遇到的一群日本学生,让我对这个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是那么的有礼貌,那么团结。暂时抛开历史,我相信这个国家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因此,我对日语的探究,还在路上。
跟语言打交道越久,就越发相信语言是有生命的。
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为了不同的目的在学习语言。
有人说,很快,人工智能就将取代翻译;很快,就会出现能说几百种语言的机器人;甚至,还出现了语言芯片。
可是,一名语言学家却会对这些观点不屑一顾。因为,学语言,不是单纯的记忆、背诵,不是单纯地掌握一项技能。一门语言能够带领你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让你发掘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也想学习一门外语,就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