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沈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孕育了两岸灿烂的文明,也因洪涝水患给人民带来灾难。为防浑河水患,1928年,奉天商埠局沿界边修筑了一条拦水土坝,也是沈阳最早的浑河大坝。
目前,堤坝已然无存,研究和探索浑河大坝旧址及其历史,对了解商埠地建设及沈阳市防洪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商埠地南邻浑河故道
据史料记载,浑河进入沈阳,有过两次改道。新乐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沈阳地区古代地貌图》,标出了这两次改道的路径。
古浑河故道,位于现北运河一带。浑河水由沈抚交界处进入沈阳,流经东陵天柱山,过二台子关帝庙、昭陵、新乐台地、塔湾南,从丁香湖向西而去。
大约辽金时期,浑河第一次向南改道。新河道由城东上木厂经东塔、小河沿、万柳塘、青年公园、南湖公园,从罗士圈西部泄出。这第二条河道,旧称“小沈水”,即现在的南运河一线。
此次改道百余年后,大约在元朝或元末明初时,浑河再次向南改道,形成现在的浑河水道。
清末,奉天筹开商埠,划城外西郊一万余亩为商埠地,商埠地南端紧邻浑河故道——小沈水。
浑河改道后,其故道仍在沿用,浑河的地下内河水源,自东关观音阁泉眼涌出,经五里河注入浑河。小沈水常年水流不断,在沿途的喇嘛庄子、十里码头,机匠营子一带,形成大面积漫滩区,河汊沟渠密布,水泡苇塘勾连。
浑河属雨源型河流,丰水与枯水期相差悬殊,洪峰时,因中下游地势平坦,宣泄不畅,洪灾多发,平均每十数年发生一次大的水患。1911年的水灾和1923年的洪涝灾害,《盛京时报》都有连续报道。
商埠地与浑河故道近在咫尺,经常受到洪水侵扰,每逢雨季,洪水漫城。据《奉天省城商埠局报告书》记载:“埠内南半部较洼,每遇浑河水涨,南市场全部几被淹没”。治理浑河水患,刻不容缓。
修筑拦水土坝
清朝以前,浑河没有堤防。清雍正八年(1730),曾在福陵前浑河岸边修建一段长“三百六十丈”的石堤,以保护皇陵安全。
民国以后,沈阳向城郭外发展。1921年,满铁于附属地东南端,修筑一段堤坝。1925年,张作霖也曾沿东三省兵工厂外围,修筑一道半月形防水堤坝。这些局部防洪举措,没有形成整体防洪体系,作用甚微。
1927年,商埠局总办韩麟生谋划沿埠地南端,修筑一道拦水土坝,自大西边门外土墙起,沿界边向西至南满铁路线止,保障商埠安全。
据《奉天省城商埠局报告书》记载,为筹措筑坝资金,韩麟生将土坝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为副界段,自大西边门土墙至七经路(现光荣街)南口,预算现大洋1.9万,由商埠局从日人缴纳义务捐支付。该义务捐,系日人申请在预备界建运动场(即奉天国际运动场)时,为取得建筑许可,自愿报效义务捐日金四万四千元。经省政府核准,该款项用于修筑东段土坝。
西段为预备界段,自七经路至南满铁道线,预算现大洋1.8万。由永租户日人平野正朝等人负担。平野正朝时任满铁附属地奉天事务所所长。1925年,他伙同原口闻一,利用中国人张舛五等28人,套取永租预备界2600余亩土地的许可。又将土地租用权变更为所长平野正朝、副所长井上信翁的名字,使之成为满铁附属地的长租土地。为此,西段土坝费用,由平野正朝等人担负。
1928年3月,经商埠局统一招标,拦水土坝工程开工。西段土坝,当年6月竣工。坝长1938.5米,坝顶宽5米,均高1.8米。东段土坝,因无法就地取土,在界外收买民地取土,又在南三经路口,砌铁筋混凝土水门一个,翌年春季完工。坝长3364米,坝顶宽4米,均高2.8米。至此,拦水土坝工程全线告竣。
巍巍土坝,横亘商埠界边,绵延5.3公里,较好地预防了浑河水患的侵扰,人心安定,坝内各项建筑事业逐次展开。
城市扩容,堤坝南移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伪满政权成立,1938年,编制完成《奉天都邑计划》,规划十五年内,城市人口由70万,增加到150万。城市面积由60万平方公里,扩大为400万平方公里。还规划沿浑河北岸,自东陵山麓起,经木厂到浑河铁桥,新筑一道堤坝,原商埠土坝外河滩地,辟为新城市扩张区。
《奉天都邑计划》采取边编制,边实施的方式进行。1933年,满铁在商埠土坝处修建嘉兴街、集贤街社宅,1934年初,修建满洲医科大学传染病栋(后改为奉天传染病院),1938年,辟建奉天竞马俱乐部砂山竞马场(后改为砂山公园)等,在项目建设中,拆除了西段部分土坝。
新浑河堤坝于1938年开始修筑,1939年竣工。具体走向是:东自东陵金家屯、下木厂起,经河湾村,过浑河公路桥、王家庄、罗士圈,至南满铁路桥止,全长22.5公里,平均堤宽3.7米(该段堤坝经过1960年大水后加高培厚,形成了现在的大堤路)。
同时,对堤内水泊洼地进行整治,1938年,将原属十里码头的一片长形沼泽地辟建为公园,时称长沼湖公园,院内建有儿童火车、飞机塔、游艇、花窖等设施,日本投降前对公园进行毁灭性破坏。1946年改称南湖公园。
1942年,将邻近十四纬路的一处沼泽地辟为“近江园”,日本投降后更名为锦江公园,1953年,因附近成立一所鲁迅美术学院,又更名为鲁迅公园。
原浑河故道小沈水,于1941年时,因内河干涸,没有了天然水源,成为一潭死水,新中国成立后,修建成人工补水的南运河。运河两岸建带状公园,从东至西连通万柳塘、青年、鲁迅、南湖等诸多公园,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浑河新堤坝建成以后,原商埠拦水土坝功能丧失,逐渐废弃坍塌,淹没在城区建筑中。
土坝旧址寻踪
几十年沧桑变幻,土筑的堤坝早已无存,原址处新建了楼房及道路。在现代地图上依稀能够看到商埠土坝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堤内街路整齐有序,堤外太原街、南京街、和平大街等延长线均弯路转向。东段部分土坝则演变为人行道路,堤外建筑亦杂乱无章。
近日,笔者按图索骥,对土坝旧址几处关键节点进行实地探访,初步探明了土坝旧址的大致走向。
西段土坝:自胜利大街与砂川街交汇处起;经太原街某部队大院门前向东北,过砂山公园;在南京街砂山公园东门前向北,至海口街与南十马路交汇处向东北,过和平南大街、市传染病院,至南八马路与中兴街交汇处,向东北至光荣街止。
东段土坝,自光荣街回民中学南向东北至十五纬路与南四经街交汇处,过市规划局,至十四纬路与会武街交汇点转向北,至十二纬路与青年大街交汇处止。
探访中有几处特殊地貌引起笔者注意。一是鲁园劳务市场处土坡,所处位置以及坡高、坡顶宽等,皆与土坝接近。二是鲁迅公园内土山,亦处于土坝经由路线中。此两处地貌疑似商埠土坝的历史遗存,有待更多资料佐证。
商埠土坝旧址,是奉天商埠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民国时期沈阳人民防洪抗灾的一段历史,也是今天沈阳城市向浑南发展的历史起点,值得永远怀念与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