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2

这是一篇70后的成长的回忆小说。

一千米的阳光

 -鑫紫-

楔子

 夏末的季节,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有一条笔直小路。路不宽,由于年代久远,路面上的柏油已经变得有些斑驳了。通红的夕阳斜照下来,伴着滚滚的热风,麦浪层层叠叠地起伏着,空气中充斥着麦子的气息。一个少年骑着自行车走在这条又长又直的路上,夕阳把他长长侧影投在麦田里。少年Walkman的耳机里放着齐秦的歌:

~~ 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 ~~

~~ 我总是 在这里盼望你 ~~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 ~~

 ~~ 我依然 等待你的归期 ~~ … …

一千米的由来

上世纪70年代,陆晓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在同一家工厂上班,在那个年代工人还是挺不错的职业,更何况是在国营大厂。这是一家纺织厂,位于北京的东部,属于近郊。除了工作的原因,人们一般是不愿意住到这里的,因为离市中心太远,看病、上学、购物都不方便。但是现在这里紧邻四环,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黄金地段,听说房价高达每平米7-8万元。工厂早已停产,土地被变卖,建成了文化创意园,昔日隆隆运转的机器被各式各样的艺术雕塑代替,车间变成了艺术家的办公室和画廊,以及工艺品店、酒吧和饭馆。唯一还能让人想起这里曾经是工厂的遗迹是一台展示在路边供人们凭吊的纺织机,钢铁的机身,曲尺型的辐条,巨大的齿轮,似乎在默默叙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当年除了几个大工厂,这里还有配套的两家合作社(也就是百货商店、菜市场和粮店),以及工厂所属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

出了工人宿舍区向北走不远,周围就是大片的农田,早晨能听到生产队敲钟上工的声音,以及拖拉机耕田时发出的哒哒声。早晨的空气非常清新,除了树木青草的味道,有时还加杂着田间肥料的味道。

由于地处郊区,想买大件商品或者去好一点的商店时,母亲常说要“进城”去买。那时这里只有一趟无轨电车(就是那种外壳圆乎乎,豆绿色车身,拖着两条长辫子的无轨电车)可以到达东四和美术馆,然后再倒一次车,才能到王府井百货大楼和东风市场(现在的新东安市场)。车次虽然不多,但是行车时间还是非常准确的,因为路面上不堵车。

陆晓的家住的是平房。据说这些平房本来是50年代建设纺织厂工人的临时工棚,应该在工厂建完后拆除。但随着厂里的工人和家属数量不断增多,这里也被开辟成宿舍区,而且一用就是50年。这片宿舍一共12排平房,每排5家,排与排之间有10米的间隔,构成每户门前的院落。正房都是坐北朝南,冬季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房间的北墙根,夏季太阳位置变高,阳光照到屋子的中间,所以也算是冬暖夏凉吧。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在这里私搭乱建了各种小厨房、小仓库,使得原本宽敞的院落变得狭窄了,失去了田园风格,却增加了生活气息。

这里被命名为“一千米”,是因为这片区域面积为一千平方米亦或是长度一千米呢?现在已无从考证了。 一千米的东侧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小马路,路的北端联结着一座生产水泥预制件的工厂,南端通往朝阳路。工厂生产的水泥预制件由20个轮子的载重汽车从这条小马路运出去。北面生产队的农民也会赶着大马车或驾驶拖拉机,通过这条路,将蔬菜运往城里。由于常年被载重汽车、马车、拖拉机碾压,加上缺乏养护,路面变得坑坑洼洼。夏季雨后,路面上就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塘。汽车经过时,会涌起层层水浪,拍打在路肩上。路边的孩子们高兴地用脚趟着浑浊的泥水,发出阵阵欢笑。有时因为装载了太多的货物,运菜的大马车轮会卡在水坑里,无论车把势怎样挥着鞭子喊“驾!驾!”,拉车的大马的鼻子里怎样喷着粗气,奋力向前,车子还是不能动弹,甚至越来越歪斜,直到轰然一声翻倒。于是水面上飘满了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各式蔬菜,围观的人们乘机将菜捞起抱回家,即使车把势在后面叫骂也无济于事。

陆晓在这里住了12年,度过整个童年,这里是他真正的故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步范仲淹《渔家傲》韵填 齐鲁秋来风景异, 天高云淡暖无意。 四面寒凉从海起, 千万里, 长烟落日门庭闭。 浊酒一杯...
    彼得瓦尔阅读 272评论 1 5
  • 文/花伊格 我透过手掌 看着阳光从指尖泻下 即使只有一米阳光 也要灿烂 即使存于狭小的缝隙里 也要辉煌 即使光芒是...
    花伊格阅读 821评论 19 27
  • [拥抱][拥抱]相片看了好几遍,心里感触颇多,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有曾经属于他们自己的潇洒辉煌的日子!可时间不...
    Fotini阅读 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