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000年前后,那时我刚上小学。学校离家约八九公里,常常天不亮就要起床,四川的冬季,早晨总是特别寒冷...
出门前从米缸抓上一把米,放进因为磕碰而有些歪歪扭扭的铝饭盒里。那时学校的孩子用的都是这种饭盒,为防止拿错弄丢,大家都会在饭盒上做个特有的标记。
行走的路上,米在书包里沙沙作响。出门约十分钟后,需要翻过一座山。记得有一年正直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满山遍野黄灿灿的,将人的身影淹没,只能看到些许油菜花摆动。
花生,蚕豆熟的季节,在路上大家都会顺手抓上那么一把,放在饭盒里。基于愧疚感,我很少这么做。
若遇到下雨天,那就遭殃了。路上的泥土和成泥浆,又厚又滑,坑坑洼洼。这时必须要穿黄布鞋或筒筒靴。否则一定会摔屁股蹲儿。那样将一整天穿着半身泥的衣服上学了...
有的孩子故意使坏,将很多泥浆刮到一个深坑里。一脚踩下去,泥土飞溅...
行走的时候要保持匀速,因为只有一直保持这样的速度,才能在预定的时间点到达学校,不会迟到。有时看到路上的同学少了,就会心慌,等到了镇上赶紧找个店铺,看看墙上的时钟。
那时我每天有2毛钱的零用钱,偶尔能有3毛。到镇上街道买些萝卜丝,称重。2毛约有鹌鹑蛋那么一坨,但足够下饭吃了。
镇上有一所初中,然而我的小学学校到此还需要再往前走约25分钟。那时很盼望能早点升入初中,这样就能少走这一节路了。
到了学校,将饭盒放上水,放到食堂。等到中午再来取,那时满食堂都弥漫着一股大米的清香。饭盒堆积成山,在差不多一样的饭盒中找到自己的饭盒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有些条件好的同学自然不用像这样,他们每天在食堂买饭。印象中有肉的是1.5元,没肉的是1元,小学6年我也有几次享受过这种高级待遇。
那时我祖祖(爷爷的父亲的兄弟)还在世,他平时编一些刷把,簸箕,扫把等等制品,带到镇上买。那时每周有两次集,我们叫“赶场”,特别热闹。每当这种日子放学时我都会跑到祖祖摆摊的地方,那时不懂事的我仅仅因为他会给我5毛钱买肉包子...
爷爷在这种日子也会来街上茶馆打牌,尤其钟爱长牌,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若是祖祖没来,我还能去找爷爷,他总是在那家茶馆...
拿到零花钱便能去买方便面,把面捏碎再撕开,将调料包倒入,捏紧口抖一抖,能一直吃到家。或者买瓶冻硬了的饮料,化一点喝一点,也能一直吃到家。
夏季,山上许多野果子成熟了,尤其常见的是桑葚和刺泡儿。我们那里的孩子个个都是爬树能手,时常能看到桑树上挂着孩子,手爪子和嘴周围乌黑黑的,咧着嘴边吃边笑...
记忆中的街,记忆中的味道,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们条件好了,却再也体会不到那种单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