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国家宝藏》,故宫拿出三宝,第二件是李白的“上阳台贴”,全文只有二十五个字,却是诗仙太白流传在世的唯一手迹。书法品评我不懂,不敢妄自指点,但是书法错落有致,至少视觉感官上看着上很享受的。
完全想不到,诗仙太白,一生中留下诗文九百多首,经典俯拾皆是,竟然就只留下一副书法作品,这么短小,我们只能从这吉光片羽中怀想诗仙的风采,那该是多么肆意潇洒,任性自如的一个背影……
现存的这副卷幅,有了许多的题跋,评注,当然有著名“牛皮癣”乾隆,硕大四个“青莲逸翰”。平心而论,我觉得宋徽宗的字是很好看的,“太白尝作_”。瘦金体一如既往的清澈娟秀。这些帝王将相倒是统一的爱李白,更难得的是古往今来的平民,也是一样的爱李白。好一个李白,能跨越阶层,超越年代,成为我们人人的李白,成为永恒的李白。
李白是万万不能没有的。少了李白,全唐诗是只薄了一点,但是我们的盛唐就缺了魂,我们的华夏文明就少了一段金灿灿的脊梁骨。少了李白,盛唐的底色还是富丽堂皇,鲜艳太平,但是就不再独一无二,震古烁今了。有了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要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狂生,大唐的包容,大唐的气魄,大唐的大度才能体现出来。所有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都是死板的,只有李白,一口呼啸出仙气,才让大唐活过来。
如果没有李白,就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传说,也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高适失去好友,杜甫没了偶像,他们的文气会不会受影响?
即使不算这样的蝴蝶效应,光是李白自己九百多篇的诗文,单拎出来,亦算卷帙浩繁。何况,他的作品国民普及度几乎是第一。
不信?让你念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是不是《静夜思》张口就来;友人送别,再不会的人也知道“桃花潭水深千尺”,连带汪伦成为千百年好友典范,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无名之辈了。说到什么事的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藏在舌尖,要励志祝福了,手一挥,我不信你没写过“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多么平易近人的李白,在舌尖、在胸臆、在脑海,在街头巷尾也在庙堂朝堂,如果说柳永词“凡有饮水处,皆唱柳永词”,那李白诗大约是“凡有华人处,皆知李白诗”。从童稚识月、摘星,到青梅竹马,到望瀑布望天门山,出了四川,历蜀道难,上黄鹤楼、下江陵、游凤凰台,赠别友人,出塞、行军。从春思到夏日山中,从秋夕到冬日归旧山,当然子夜吴歌本来就四季都有。无论年龄、际遇,出世入世,你都可以在李白的诗里找到安慰。
李白是永远的挚友,他潇洒,“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义气“十步杀一人”,他寂寞“举杯邀明月”,他得意又失意,他快乐又失落。曾经走到最高的殿堂,最终迷失在月亮倒影之中。他真的很爱月亮,写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初月,雨后望月,把酒问月等等,连儿子也要名为“明月奴”。李白清高如月,骄傲如月,高洁如月,也纯粹如月。李白之于我们,就是永远高悬的一轮明月,清辉熠熠,清澈动人。
你能想象生活中没有月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