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俨然若思
语文的学习,是需要长时间的浸润才能完成的。
作为应试教育,高中语文更是令人头痛。
头痛的原因有三:
1、学的课文重在知识点的梳理,而并非将所学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卷子 上;
2、应背的古诗文量增多了,而课外的传记类的古文,更是打了学生一 个“闷棍”。(在此,失分仅次于作文!)
3、看不明白作文题目,根本不知何从何说起。
让语文“学渣”在短时间内变成“学霸”,当然是不现实的。
但,在一个月内,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把应该了解的重点内容反复操练,然后有针对的去阅读,让一个只考60分的学生,考到130分左右,那绝对是可能的。
说到语文,往往有人会生起错觉来,以为那范围太大了,显直是深不见底的存在。作为在校、在培育学校都待过的语文教师,每次有学生来问,我必定如实告诉备考的考生:你多虑了!
应试的语文学科,说到底它只是应试的工具。这就像从前科举时代搞“制艺”一样,满满是套路。它不是考你那经、史、子、集的学问,而且根本跟这个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语文考得好,只要你把这个套数掌握了,那就OK了。
问题是家长是中国人(中国人一向看不起语文,因为自己都认得中文的),觉得语文非常简单,我自己也能教,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补补数学、英语、物理等等。很可惜的是,这个思维现在行不通了,因为别人都在补这个啊!大家都不错,反而看不出什么差异。
所以,拿高考来说,如果考生的理科成绩不错,而英语也过得去,那么,高考中语文绝对是你把别人干掉的“打神鞭”。试想高考中一分就能甩掉上千人,多少人不在这一分上争个你死我活的!而文综、理综,你有自信能赚这定生死、决胜败的一分吗?就是能得到,你要看多少书,刷多少题,费多大的力气,这才能如愿啊!现在有人在鼓吹“得语文者得天下”,我始则疑,次则惑,终乃大悟。
悟到什么?
150的语文卷,只要不失分就是赚了——因为语文的扣分最狠(特别是阅读理解)!
多年前,我有一个同事参加高考阅卷,回来告诉我:我这回阅卷,一笔勾下,那是一路哭!
这“一路哭”,是我们语文老师很喜欢说的“黑话”。它来自北宋范仲淹的一则故事。据说老范当上宰相后,他锐意改革吏治,便拿来诸路监司的名册来,凡不称职的人,都在那人姓名上一笔勾去。这一勾去,就失了业了。所以富弼看不过去了,就在在旁边说:“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这个意思说,你动笔要小心一点,你这么一勾笔,就是一家人在痛哭了。范仲淹听出他的意思,便回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我们改语文卷子,好学生与差生,那分数扣得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用我们的“黑话”,那差生是“一路哭”,因为高考语文扣得比较惨烈,那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阅读理解的失分原因:
一、现代文阅读
一般是两篇,在这里失分,是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踩点”。我很诧异的是,有些学生还用初中生的套路来处理高中的内容。以为凡是写得越多越好,就有分数!答案恰恰相反。看到那漆漆的“墨猪”,谁有耐心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一题三分,给你一分,阅卷老师扣两分,仁至义尽。
现代文阅读有套路没有啊?当然有!如果是现代文的类型是小说,模式如下:
小说阅读答题思路,模式整合: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作用:
A、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
B、在形式上(指情节本身):
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
b、设置悬念,引起关注。
3.小说的结局;
4.分析意想不到的结局;
5.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紧凑),撞击读者心灵;
6.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合情合理;
7.分析令人感伤的悲剧结局;
8.主题:深化;
9.人物:塑造性格;
10.令人感动,引人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示例:《梁山伯与祝英台》
注:《金圣叹批西厢记》将《哭宴》设为结局,且有说明,可参。
分析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表达效果:让读者展开想像,耐人寻味;
情感体验:置身其中,轻快、惬意、愉悦;
主题:凸显美好,符合大众的要求,引起读者的共鸣。
示例:王实《西厢甫》原本,道:“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以上摘录的总结就是现代文小说部分的“套路”,学生只要了解到这样的公式,再由老师抽三四种小说按讲,怎么会看不懂、答不来!
同理,游记类、散文类等都可以按照这样的勾稽,让学生胸中成竹,快速养成“应考模式”。
二、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
古文(文言文)简直与现代人格格不入了,最近国家大力提挈传统文化,貌似一下又“活”了过来。
许多网络上都开了“国学课”(古诗班)。在我看来,到底还是游戏,搞不出什么明堂来!
为什么搞不出明堂来?我抽空也看了网络上讲古诗的网课,都是一些动画拼在一起的。里面除了浅显顺着诗作白话解释外,无甚精义。“诗无达诂”,非得让古人的东西用白话来适应现代人,确实很滑稽,也很无聊。这样的东西,看看罢了,权作娱乐。
话又回来了,高考要考文言阅读,怎么补?
这里涉及职业机密,虽不便一一说明。
但大体上,我是三步走:
1.把语文课本里面的内容细细过一遍(应背的篇目背起来,文言实词记住)。
按:许多人以为《语文》考得不是书里的内容就不问了。有些考生跟我交流,以为备考时《语文》只把应背的篇目背熟即可。这些观点都是大谬不然的。应试考试都有《考试大纲》的,《语文》也不例外。在经典篇目的学习中,本身对考生就是打基础的过程,万不可以盲目的“实用论”来作处理。
2.指导作笔记(内容略)。
作笔记是把书中的知识加以浓缩和扩展。比如“阙”、“换头”、“词牌”等术语是什么意思;作者的生平、外号等;经典的解读。积累这些是为了试卷中那诗词鉴赏的部分而作努力。
3.读原典
所谓读原典,不是把高深的东西,比如什么《尚书》、《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给学生读。某些书虽好,若根本不宜读,就直接放弃。
那么,所谓的“读”,就是读一些虽不说人话(指现代汉语),但到底还有几分人话的书。有些人以《聊斋志异》来作阅读的材料,好是挺好的,但有些篇目实在不堪入目,故而我换为《阅微草堂笔记》。第一步:学生先读;第二步:让学生试翻译(包括文言语法,虚词的变化;第三步:老师翻译,订正错误。实践发现,一般的孩子,两个星期内就有效果。
跋语:鸳鸯绣取凭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高考语文是个讲“套路”的学习过程,从始至终,并没有什么难如登天的困难。在时间上,如果真能直凑单微的把这些问题讲给孩子听,并指导他们完成,130分完全是可以达到的(注:有事实、有事例)。
愿广大考生在高考语文分数上随心所欲,大发利市!
好看的皮囊易得
有趣的灵魂难觅
相信你独到的眼光
......
提升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