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线上学习之际,少不了要父母带着孩子在各种打卡群中穿梭忙碌,健康打卡、阅读打卡、写字打卡、英语打卡……甚至每日睡前都需自省:今天打卡了吗?虽然老师说自愿打卡,但是大家热火朝天,哪敢自家冷清,免得让老师误以为家长不注重自家孩子教育。
自从“好习惯”“自律”“精进”变成热门词汇,各类“打卡”行动就变得风靡起来。打开朋友圈,经常会看到妈妈们带着孩子各类花式打卡,阅读、舞蹈、钢琴……遍地开花,没有什么是不能打卡解决的,有的是为了拿到商家的大礼包,有的为了返还学费,更有的是为了利用孩子给自己长门面。
但是这样的自律,这样的所谓“21天习惯养成论”真的有用吗?
亲身经历过各种打卡的我只想说,这样的自律,其实更像是一种行为表演,是一种伪自律。
为了了解“21天习惯养成论”背后的本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1天习惯养成论”的来源,探讨下如何才能养成好习惯。
1、21天习惯养成法的来源
关于好习惯的养成,目前当红的非“21天习惯养成法”莫属。"21天习惯养成法"认为:只要把同一件事情重复21天,你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
真的是这样吗?
结论并非如此,有无数人坚持了21天后,仍然没有养成习惯。
21天习惯养成其实是来自于一个误读,一个叫做Maxwell Maltz的整形大夫在他的1960年写的一本书里写的。叫做《Psycho-Cybernetics》大概就可以翻译成《精神控制论》。
书里写的是这样的:
“ ‘It usually requires a minimum of about 21 days to effect any perceptible change in a mental image. Following plastic surgery it takes about 21 days for the average patient to get used to his new face. When an arm or leg is amputated the “phantom limb” persists for about 21 days. People must live in a new house for about three weeks before it begins to “seem like home”. These, and many other commonly observed phenomena tend to show that it requires a minimum of about 21 days for an old mental image to dissolve and a new one to jell.’
所以这里其实是个误读对吧?证据其实说的是最少21天整形的人会习惯自己的新脸,然后其他的都是tend to show,并没有实证。但是这就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很经典,人们希望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真的不难也不过于简单。
就这样,被媒体不断的夸张宣传,结果就变成了现在的"21天习惯养成法"。
很多人都会发现,打卡活动,只是能让你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就会“习惯滑坡”。
看到有人运动打卡,有人英语打卡,有人书法打卡,有人读书打卡。灵魂感染,鸡血满满,加之疫情之下的焦虑情绪不断蔓延,为了充实生活,于是暗下决心,从现在开始,每天坚持健身读书写作,做一个有灵魂有香气的人。坚持不了多久后,发现又被打回了原形。于是再度陷入焦虑,而后在鸡汤的鼓励下,再度开始自律,最终再度放弃。
一年来,发现唯一自律的事情就是:每天坚持给手机充电。
还有些人总是天真的以为把目标告诉别人,就能激励自己完成目标。譬如说朋友圈打卡,譬如说“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结果却是目标没有完成,脸皮倒是越来越厚了。
有句话说:“打卡本身就像一个开挂的怪兽,不断吐出出局的人,又吞下入局的人,周而复始。”
那么如何才能从打卡这个怪圈中跳出来,获取真正的习惯养成方法呢?
2、从定目标,转变为身份认同
我们不得不承认,发朋友圈打卡时,或多或少会掺杂着“炫”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商家赤裸裸的营销手段,有时候人们也是不得已为之,谁还没发个朋友圈以求换取赠课或者礼物的呢?
持续热衷于打卡,一直追求“外部效应”却苦于得不到本质提高的那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的打卡都伴随着一个目标。
但是如果简单的把目标定位打卡,抱着坚持多少天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的想法,我们就会更关注于坚持的天数,或者说坚持的终点,这本身就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就相当于自己给自己设了个定时炸弹,如果在预定天数之前没有养成习惯,一到预定天数就会一下子停止。
但是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其实都是有目标的,他们的目标可能都是:赚钱,事业有成,培养学霸孩子……所有的人都有类似的目标,区别仅在于成功者达到了目标,而loser没有达到目标。但是很少有loser是没有目标,或者目标错了,所以目标与成功毫无关系。
但是,定目标是没用的!很多人都会陷入“道理都懂就是执行不下去”的窘境。然后盲目执行,去打卡,但是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
所以,想要培养好习惯,首先不是建立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要明确你的身份设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成就自我的过程。
能让一个人长期保持习惯的唯一原因,是这个习惯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一旦一个人完全认同自己身份的某个特定方面,他们就更有可能向这个方向行事。
我是一个温柔而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不容易跟孩子乱发脾气;
我很自律:这样的人更容易坚持做一件事。
如同习惯一样,身份的设定也是一把双刃剑。把自己往好的方向设定身份,就会培养好习惯;把自己往差的地方设定,就会培养坏习惯。
我就是容易发怒的人:这样的人,很难改掉自己的坏脾气;
我就是一个吃货:这样的人,容易暴饮暴食;
与身份设定不符合的行为不会持久,无法养成习惯。理智上你当然希望自己培养一个好习惯,成为更好的人。但是当这些行为与你设定的身份有冲突的话,你就无法长期坚持下去。
3、如何设定身份?
决定你想成为哪类人,用小赢证明给自己看。
以学习英语为例,第一步,设定身份:“我是一个爱英语的人”;第二步,每次做对自己学习英语有利的事情时,都给自己加一分,强化你想要的身份。
在《掌控习惯》里,作者提到一个具体案例:
有个朋友减肥成功的秘诀是:把自己设定为一个非常健康的人,然后每天问自己“健康的人会做什么?”
“健康的人吃水果还是吃薯条?健康的人是打车还是骑车?”她常常这么问自己。她认为只要坚信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并且按照健康的人一样行事,坚持足够长时间,她就一定会成为那种健康的人。
实践结果证明没错,她靠这个方法减了100磅。
一个人养成习惯后,一次两次打乱习惯并不是大问题。会长期打乱自己习惯甚至无法形成习惯,他们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认同自己的身份设定。想要培养习惯,就一定要给自己设定好身份。你设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朝这个方向行事。
很多人都知道“自律即自由”,但往往都是入得了耳,走不了心。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良好习惯的力量,犹如“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经过日复一日的砥砺和磨炼,能够帮你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虽然我们改变习惯,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过程中会有挫折,也有很多需要跟自己做斗争的时刻,但好在只要你能坚持到最后,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好的。
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好习惯,也会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暗淡焦虑的你,这是习惯的力量,也是坚持的力量,让美好的品质形成良性循环,遇见生活的美好!
圈圈说:
这周刚带着少女果加入了写字打卡群,也是需要坚持21天的那种。之前也是参加了各种打卡群,纵观各种打卡群,这种坚持21天结束的其实是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除了满足家长们的各种心理需求。
很多家长都以为打卡学习=好习惯养成记?不错,人的行为暗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但孩子的好习惯绝不仅仅是单纯靠打卡这种简单的行为动作来支撑的,家庭环境、孩子的内驱力、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夹杂其中。就像文中说的,如果我们家长简单的把目标定位打卡,抱着坚持多少天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的想法,我们就会更关注于坚持的天数,或者说坚持的终点,这本身就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很庆幸的是,借助着学校要求的阅读打卡活动,加之疫情期间自由时间比较多,目前少女果已经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从之前依耐性较高的亲子阅读成功过渡到自主阅读,事实也证实,在家里触手可及的地方摆上书,确实能够让孩子随时随地的阅读起来。
学习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艰苦而漫长,仅靠打卡的三分钟热度与旁人的喝彩永远到达不了终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