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有所爱,其名华夏

微电子与人工智能学院 邹小玲 23微电本 2023413180

      当晨光穿透故宫的琉璃瓦,当黄河水裹挟着千年文明奔涌向前,当敦煌壁画的飞天在光影中舒展衣袂——我的目光所及,心底所牵,始终是这片名为“华夏”的土地。她是史册里笔墨未干的诗行,是血脉中奔涌不息的热流,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灵魂栖息的港湾。吾有所爱,其名华夏,爱她的山河壮丽,爱她的文脉悠长,更爱她在时代浪潮中始终蓬勃的生命力。

      华夏之爱,始于山河勾勒的轮廓。从青藏高原的皑皑雪山到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从戈壁沙漠的孤烟直上到东海之滨的潮起潮落,这片土地用千万种姿态诠释着“壮美”。记得登临泰山时,云海翻涌间见旭日东升,那一刻忽然懂得“会当凌绝顶”的豪情,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华夏儿女骨子里的壮阔胸怀;也曾泛舟漓江,看青峰倒映碧水,竹筏划过处惊起白鹭,方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温柔,原是大地写给人间的情诗。山河无言,却以鬼斧神工的笔触,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那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无论身在何方,想起便会热泪盈眶的“故乡”。

        华夏之爱,深于文脉传承的厚重。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活字印刷的墨香,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唐诗宋词的璀璨星河,文明的火种在岁月中从未熄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有盛唐的胡旋舞与飞天乐伎,色彩剥落处仍可见当年的盛世气象;西安碑林的石碑上,颜筋柳骨的书法力透石背,将“仁义礼智信”的哲思刻进民族的基因。曾在博物馆见过一盏汉代的长信宫灯,精巧的构造里藏着古人的智慧,而灯盏中流淌的,何止是照明的烛火?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信仰。文脉如长河,滋养着华夏的精神沃土,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依然能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汲取力量,从“天下为公”的理想中看见未来。

      华夏之爱,更在于她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片土地曾历经沧桑,却总能在苦难中挺直脊梁。近代的硝烟里,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绝;抗战的烽烟中,有无数青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誓言;而今,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华夏儿女用智慧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记得疫情期间,武汉街头的樱花树下,志愿者用热干面温暖异乡的医护;河南暴雨中,五湖四海的救援队带着“胡辣汤挺住”的标语奔赴灾区——这份在危难中守望相助的温情,正是华夏文明最鲜活的注脚。她从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由无数个“我”与“我们”共同书写的传奇,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奋进,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

      站在时代的路口回望,华夏是张骞出使西域时扬起的风沙,是郑和下西洋时鼓起的船帆,是敦煌壁画里飘飞的衣带,也是今天高铁穿行的平原、卫星闪耀的星空。吾有所爱,其名华夏,这爱不止于山水与历史,更在于每一个清晨为生活奔走的身影,每一双为理想发光的眼睛,每一颗与祖国同频跳动的心。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锦绣山河、盛世华章,让“华夏”二字,在时光里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