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决定一生的好习惯,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养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未来成长为什么样子,都在于拿笔的父母如何在这张纸上勾勒。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有些道理,老师不会手把手教,但为人父母,必须要告诉孩子。


01


不做三人


不自私刻薄


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要懂得言行适度,用善意温暖世界。


这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而是一种适度的处事分寸,更是行走在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前阵子有个动图引发热议,地铁上孩子睡着了,年轻妈妈怕孩子踢到乘客,也怕鞋子弄脏旁边乘客的衣服,便一直用手捧着孩子的鞋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里,都藏着孩子的未来,而教会他处世的第一条,就是教他懂得尊重,善待他人。


不议论是非


金缨在《格言联壁》写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家人,任何时候给予别人的善意,都从一个人张嘴说话开始。


父母们送孩子上学是为了收获知识,而不是让孩子学会戳他人痛处。


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不负责任地议论是非,即使是孩子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父母也要引导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


不言行不一


言行一致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一旦承诺了,就绝不能轻易食言。


但很多父母却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一味要求孩子。比如让孩子少玩手机,而此刻自己却津津有味刷着手机,试问孩子又如何真正学会言行一致呢?



02


不忘三情


血浓于水的亲情


现代生活中,父母们忙着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关心饮食起居,将亲情关系简化成物质的直接交换,却缺失了对孩子情感世界的关照。


给孩子的太多,要孩子付出的太少;送孩子的太多,让孩子承担的太少。


不让孩子一味成为接受者,让他也参与到家庭建设中来,理解父母的辛苦,才能让孩子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份亲情。


相濡以沫的爱情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教育和童年礼物,莫过于一个恩爱的家庭。


家庭排列系统创始人海灵格这样定义幸福家庭关系:


夫妻俩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形关系。


向孩子展示父母爱情的最好模样,让孩子对未来美好的亲密关系充满向往,学会爱与被爱,也是生活的另一种能力。


舒适坦荡的友情


孩子的友情总是来得比大人快速和简单,这时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并非是如何交友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孩子自己在这段友谊中学会体谅彼此。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不同的人,有些成为朋友,有些却是路人。


在舒坦愉悦和不委曲求全的友谊中,孩子才能变得更为大度和包容。



03


不说三话


不说怨话


很多父母在尽其所能保护孩子不受苦难时,却忘了告诉他生活本不是一帆风顺。


杨澜说:现在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赢不起。


终有一天,父母会护送孩子最后一程,完成自己的使命,孩子终要独自前行,承担所有。


在与困境狭路相逢时,我们最应该让他修炼的是一颗勇敢的心,而不是让他怨天尤人,感觉被全世界亏欠。


不说大话


古语有云: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信和自负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相距甚远。


为人父母常常希望培养孩子坚韧自信的一面,偏重赏识教育,过分夸奖反倒助长了孩子自视过高的错觉。


这一点上,父母们要给孩子提供多接触社会的机会,重视榜样的力量,同时对孩子的评价客观适当,才能更好地进行引导。


不说谎话


国画家李苦禅常对儿子说:“人必须先有品格,才能有画格,画如其人,要想画好画,先要做好人。”


做一个好人首先就要学会诚信之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次,有关部门通知李老先生认领查抄物品,李苦禅告诉儿子:“别人领错的东西都还给咱们了,现在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东西,也记得还给人家啊!”


儿子听了父亲一言,果然在自家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画家李可染的作品,当即物归原主。


李老先生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了孩子什么叫“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孩子的教育,有时拼的是父母的人格修养和处世态度。


主持人董卿曾说过,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么样的人。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懂得规矩和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人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