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秦明》里有这么一句话,你以为善良很容易,善良太难了,善良拔掉牙齿就是软弱,善良带上武器,就是恶意。
在慕颜歌所著《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一个在北京做妇幼幼教项目的朋友,经常要赶早穿梭于全国各地去跑业务。
今天,上气不接下气地他赶上了最早的一班列车,匆忙中汗水浸湿了后背,喘息声清晰可见,提着行李,找到了自己所在的座位,2车19号,一位年过八旬的大爷已经眯着双眼坐在那边了。
“大爷,您的票是这个位置吗?”
“走得急,只买到站票。赶上哪个就坐哪个吧。”
“大爷,您到哪儿下车啊?”
“没多远,石家庄。运气不错,车都快开了,这个位子还没人。”
欲言又止的她,默默地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让大爷安静地坐着。
劳累并没有驱使她走向大爷,要求大爷将属于自己的位置交还给她。而是人性中蕴藏着柔软而富有力量的情愫——善良,让她愿意为一个素昧蒙面的陌生人给予同情和帮助。正如罗佐夫所说的:“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瓷变》中这样说,人原本都是素胚,人之初,性本善,但渐渐被名利争夺、仇恨嫉妒等私欲蒙蔽着染了变色。
面对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纷至沓来的人情世故,爱默生就告诉了我们 ▶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等于零。
▼
越善良的人,便越要有底线
张伟是公司里知名的“好人”,只要有人开口请他帮忙,他是来者不拒,今天是端茶送水,明天一日三餐,有时候连自己忙碌的工作,都能先搁置在一边,先去完成同事们叫他帮忙的事情。这天,公司领导加派了任务给他,这些事情足够占据他一天的时间了。
“张伟,帮我去楼下拿个快递。”
“张伟,帮我再定份餐,今天就吃炒面,你帮我找一下店。”
。。。。。。。
“好的。”
从不正面拒绝别人要求的他,同事们都下班了,他也从不愿意开口寻求帮忙,还在加班加点。第二天,领导找他谈话,批评了他效率的低下,批评了他上班时间无所事事。
长此以往,结果是惯纵了他人,为难了自己。他在公司事务上,既处理不好和同事的关系,也没办法完成公司交代的事宜,拎着包离开了公司的大门。
而反观刘梅,刘梅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平日里和同事们相处融洽,事情总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于帮助一事,她总是说:“帮与不帮,要视情况而定。”‘
有一次,同事开口向她借一笔钱,她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委婉地说,关于钱财一事,我们家一向都是夫妻双方共同经营的,这事,我必须和我家那位商量下。她进而会了解同事借钱的具体原因,比如:如果同事借钱,是为了去做投机,赌博等,她会立马给予回绝:“不好意思,对于投资这块,我一点儿不懂,我能借你的这点钱也微不足道,并且我自己家里有老有小,也没有多余的闲置资金,没能帮到你,相信你能理解我的。”这种情况下,对方就不会再继续死缠烂打,双方的脸面也能过得去。当然,如果同事借钱的用途正当并且紧急,她肯定会借的,并且还款期限和方式,也会一五一十事前讲清楚。也许这样的人,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是过于理性或者不近人情,但是生活告诉你,这样的人不乏人缘,大家都愿意跟她交朋友,因为她做事有章法,有底线,能让人产生信任感。
你可以善良,但请不要无谓地善良。如果经过岁月的磨砺,你稍微修炼出一些锋芒,反倒可能游刃于人际,更从容地生活。
蔡康永在微博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大人常教我们要“懂得妥协”,这我同意。但我们用到妥协二字时,最好能记得,妥协二字的珍贵之处,不在于我们让步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坚持了什么,哪怕只是坚持一点点。如果什么都不坚持,怎么会叫“妥协”?那是放弃。
生活不就是这样,它需要你将自己的力量注入进去并善良的对待每一件事。
▼
你所谓的善良,只是懦弱
前一阵子,网上有发布了一个关于产妇抑郁的帖子。说是一个产妇患有抑郁症杀死刚出生的孩子后又绝望地自杀的悲剧。我看到这件事的时候,想的是为什么会产生抑郁症,如何把抑郁症问题抑制在摇篮里。但是,看到的更多的人在讨论:“不就是生个孩子吗,至于这么看不开吗?这产妇是心理变态吧。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无端地指责太多,他们更多的是用自己所谓的“正确”,来反证产妇的错误。而没有正视诸如此类的社会性问题该如何去解决。
面对这样的口诛笔伐,我们想要去诉说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事件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谴责。然而,也没能开启这个口,因为我们仍想着,外界的偏执和执拗,会淹没你。所以,生活中总会一直出现从未解决的沉默困局。
就像书中所说,从古至今,我们选择趋利避害的生存智慧本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逐渐混淆了“明哲保身”和“怯懦”的界限。
有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路上有一个娇艳的美女被一个男人殴打,你怎么办?如果你看到一个老实的小男孩被一群同学围殴,你怎么办?这种情况,我经常在网上看到,评论里都是如果是我,我一定冲上前去,暴打这个男的,如果是我,我一定,把这群同学抓起来,好好教育教育。倾向于道德标准的回答,比比皆是。而事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保持缄默的。没遇到事情,一切都不是问题,真当事情摊到自己身上,有的只是“节操”碎一地。
细想一下,这样的好好先生是不是经常遇见。
张爱玲就说:“往往越是残暴的人越是怯懦,越是在得意的时候横行不法的人,越是禁不起一点挫折。”
往往那些停留在口头的暴力文字,给予人的伤害并不比现实行为来的小。而这些崇尚文字暴力的人,现实中,很多也是怯懦的人,只是因为事情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已。
有一天当你发现,在街上被男人殴打的女人是你的妻子,当你发现被群殴的小孩是你的儿子,你是不是还想若无其事的走过去,你是不是希望这样的好好先生能少一点。
▼
太过善良,无非是你没有原则
说的好听点,是你性格好,说的难听点儿,就是你没主见。
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季小堂打电话给原来的同事,同事说:“真怀念啊!你走了后,天气这么热,都没人给我带可乐了。”季小堂的心一下子就坠落深渊。
季小堂是公司的一名职工,刚进入公司时,就经常帮助身边的同事,同事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这送衣端饭的就是季小堂,就这样,同事把呼来喝去当做是理所当然。季小堂属于即使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一边,也要优先满足同事的要求。某一天,当他没有应朋友的要求时,同事就觉得他不够意思,开始无端猜疑他,渐渐地疏远他。
很经常听到因为借钱还钱的事情,朋友间,甚至是亲人间分崩离析。你乐善好施,所以你愿意借钱,等到你多次催款的时候,他变得理所当然。你催他,担心伤感情;你不催,你的口袋又紧巴巴,何去何从,纠结的还是你自己。
他说,“自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接纳和喜欢自己。不愿意说“不”、害怕伤害别人的人,通常也会很在意被别人拒绝。这类人容易把“被拒绝”理解成别人对自己不喜欢、不重视、甚至不尊重。最糟糕的是,他会觉得自己确实没那么好。
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原则底线,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意见,也许一开始会与人产生隔阂,但只要保持真诚、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在不触碰底线的情况下,一切对错、好坏、喜欢不喜欢都可以接纳、包容、理解。你要做一个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欣赏的“好人”,而不是“烂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