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了《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书名说是“简单”,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读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在书中的《断言》这一章,就一口气提出了主项,谓项和断言三个术语,但实际上却只用了非常少的篇幅去介绍它们
所以,抛开这些复杂难解的术语,让我用真正简单的语言,用真正简单的语言,来重新向大家介绍逻辑学吧
一、逻辑学的起源
为了讲清楚逻辑学,首先,我们不得不先提一下逻辑学的起源
逻辑学这门学科,最早是出现古希腊时期,由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正式提出的
在那个时期,哲学家并不是每天想着保安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往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的,同时也在探求着自然的奥秘
说的更具体点,他们不相信打雷是因为雷神发怒了,也不相信万物是由神创造的,他们试图用更加可信的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质料”和“形式”两部分组成的
其中,“质料”表示着组成这个事物的材料,而“形式”表示这个物体的特征
举个例子来说,你的面前有一只咕咕乱叫的鸡,那么它的行为就是一只鸡的“形式”
但当这只鸡死后,它作为鸡的“形式”便不再存在,只是一只鸡的“质料”而已,也就是鸡肉
所以,在这个理论上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表示物体的“潜能”,而形式表示这种潜能的“实现”
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变为“实现”的结果。不过,既然是“潜能”,说明这个变化并不一定能真正实现
还是以鸡的例子来说吧,鸡蛋是鸡的“质料”,也就是鸡蛋有成为鸡的“潜能”,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鸡蛋都被我们作为食物吃掉了,并没有真正成为鸡
与此同时,形式不仅仅是质料的“实现”,同时也是质料的“极限”
例如,一个鸡蛋有能够成为鸡的潜能,但最多也只能成为鸡,而不能成为鸭子或者大象什么样的东西
所以,就是在这样的世界观的基础上,才发展出了最早的因果论:
【因为】鸡蛋有成为鸡的“潜能”,【所以】鸡蛋能够变成鸡
但上面这个因果论,只表示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质料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中一个结果的产生,有可能有四种不同的原因,分别为:
目的因:鸡蛋之所以能够成为鸡,是因为鸡这个物种有繁衍的需要
质料因:鸡蛋之所以能够成为鸡,是因为它拥有成为鸡的潜能
主动因:鸡蛋之所以能够成为鸡,是因为有鸡在孵它,满足了潜能实现的条件
形式因:鸡蛋之所以能够成为鸡,是因为鸡蛋只能变成鸡,而变不成别的东西
所以,让我用更简单的词语来重新描述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吧
动机(目的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最初的动机是什么
条件(质料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都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过程(主动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
结果(形式因):当以上条件都满足之后,会产生怎样必然的结果
看到上面四个名词,你想到了什么?没错!就是推理小说!
所以东野圭吾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把推理小说惯用的还原【主动因】的写法(也就是还原作案过程)
变成了还原【目的因】的写法(也就是还原凶手的作案动机:见《嫌疑人X的献身》)
以上,就是逻辑学最初的起源——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二、逻辑学的基础
逻辑学的基础,由四个原理所组成:
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统一方面既是这样又是那样
在看到以上四句话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
你的想法是和书中一样,认为“当然,一定是这样!”
还是和我一样,认为“不对吧?我怎么感觉这个说法有问题?”
但无论你怎么想,你首先要明白“基本原理”这个概念:
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而且也是不需要证明的
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而且也是不需要证明的
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而且也是不需要证明的
抛开以上四个原理是否正确不谈
其实逻辑学真正最底层的原理,就在于上面这句话
因为逻辑学的核心,就是用已知的事实,去推理未知的结论
换言之,就是根据正确的条件,通过正确的论证,来得到正确的论点
而如果最初的条件——也就是公理——我们也必须要论证其是否正确的话
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怪圈——所有论证的条件,都必须用更多条件来论证它是正确的
所以说,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只有你认同以上四个原理是正确的,才能以此建立起逻辑学的大厦
不过,在这里还要补充一点的是——如果我都这么说了你还是不信,那么恭喜你,没准你还真是对的
因为,以上四个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你猜是谁提出来的?——没错!当然还是亚里士多德
关于亚里士多德这个人,我不得不还要再多说两句:
你是否听说过一个故事,叫“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就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那个实验?
虽然后来据称这个故事是捏造的,但伽利略确实证明了我们现在都知道的一个事实:“物体下落的速度,和自身重量无关。”
而这个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推翻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结论:“两个物体同时下落,重量越大的物体下落的越快”
你知道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年代的人吗?公元前350年。而伽利略呢?公元后1600年
可以说,如此轻易就能被证伪的一个结论,居然在几乎整整2000年间,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要证明一下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基本原理是不证自明的,而且也是不需要证明的
记得,理论永远是人提出来的
即使是公理,如果你心存疑惑,那么它也值得你去继续探寻其背后的真相
借用小七的一句话:论证和推理不是为了赢得口舌之争,而是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让真理重绽光辉
注:其实我对矛盾律的质疑,主要源自于这样一个场景,希望能够探讨一下:
——女儿出嫁的时候,母亲流下的泪水,既有幸福的喜悦,也有不舍的悲伤,不是吗?
三、逻辑学的哲学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小伙伴要迷糊了,不是讲逻辑学么,怎么又说到哲学了?
没错,逻辑学就是用一系列看似有哲学色彩的推论,来让你相信四大原理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排中律
排中律讲到,世界上万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非黑即白,不存在中间状态
但这可能有小伙伴要质疑了,不对吧?事物不都有两面性么?而且中间不是有灰色地带吗?
错,书中对此的解释是,大部分事物还是清晰明确的,千万不要以偏概全,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你就是睁眼瞎了
还有,如果你坚持认为它是灰色的,那么只是说明你还没有看清楚它们
……吗?
实在忍不了了,让我吐槽一下,短短这两句话里面,就出现了三处严重的逻辑谬误
第一句话:“大部分事物还是清晰明确的,千万不要以偏概全”,叫作“民主谬误”(甚至在书中还讲到了!)
第二句话:“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你就是睁眼瞎了”,叫作“人身攻击”(别笑,真有这个谬误)
第三句话:“如果你坚持认为它是灰色的,那么只是说明你还没有看清楚它们”,叫作“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除了上面这两句话之外,这章出现的逻辑谬误简直数不胜数。
所以,这一章的内容和逻辑学的主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姑且称之为“哲学”
为了节省时间,后面的哲学我只简单描述一下核心思想,然后就直接进入逻辑学的核心
任何事情形成的原因,背后一定都有一个根源
但我们直观看到的原因往往是表面的,所以不要浅尝辄止,而是要追根究底,直至找到根源
此外,在分析事物的原因时,一定要区分开哪些是动机、哪些是条件、而哪些又是过程
之后,当我们想告诉其他人结果时,一定要开门见山地讲明结论(没错!凶手就是你!)
最后,在讲述分析的过程时,最好使用定义明确的术语,以避免语义模糊
(实在太困了,未完待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