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这部小说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为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最早于1931年开始连载。它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一段四川成都大家庭的历史。私意认为,这篇小说的实质便讲的是新旧交替。
巴金先生身处的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最为混乱、社会最为动荡时期。这段时期封建制度已经是穷途末路,与之对立的,则是如雨后春笋般但又昙花一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由于社会动荡,一批有识之士便开始探寻思想上的新道路。小说中的高家三兄弟便是受新思潮影响的典型青年,而他们也正是那个时代将进步青年的一个缩影。小说中提到,觉民和觉慧是在新式学校读书,学的是白话文,而英语则是外籍老师授课,与现在颇有些相似,足证明其先进性。小说虽是小说,有一定杜撰。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凌驾于社会实践之上的思想。巴金先生的创作也确实来源于他的现实生活。例如小说中的高觉新,他的原型便是巴金先生的亲哥哥。也正是他在与巴金先生交谈控诉封建礼教是如何残害人之后,便鼓励巴金先生创作这个作品。但很可惜在写到第六章时,他的哥哥顶不住家里的压力,服毒自尽,未能在生前看到这作品的一字,这也是《家》这篇作品的最大遗憾。
《家》体现的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而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在高家,最大的长辈是高老太爷,他是最典型的封建老顽固代表,一直是三兄弟接受新思潮,励志改变就旧制度的最大拦路虎。不过最后,他在将死之时不再与觉民作对,决定取消与冯家的亲事,给觉民一个自由。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是高老太爷年老体衰,实在是斗不过年轻人,尤其是新思想,便想让自己在死时能少些事;也可认为是他经细细思考觉民所说关于新思想的话语,而最终良心发现,想通了封建礼教终究抵抗不过新思想的冲击。这整个大家庭也由严格的等级划分,经高老太爷一死便分崩离析。最重要的是年青一代的琴表姐、觉民、觉慧等人已经学到了新知识,接触了新思想,看到了新希望,由仅仅是萌芽状态转变为蓬勃状态,必将为反封建运动而砥砺前行,这才是最重要的新旧交替。
这篇作品成书于巴金先生的青春年华,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他具有反封建思想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古人云:见微知著,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有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都在为认识那个时代的问题,解决问题而奋斗。
小说的结局终究还是给人以希望,觉慧与自己的真爱终成眷属,觉民也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前往上海。这种结尾总是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会不由自主的幻想,觉民在上海为爱国运动而在台灯下或街头上打拼的身影。
居安当思危,吾辈当自强。小说中时代是整个大时代的缩影,作为当代先进青年,我们有着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更应该要好好学习,日后为民族之美好生活,国家之繁盛前程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