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一家亲

你好,母校!

老校长王树国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哈工大的毕业生走到哪里都感恩自己的母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国内翘楚的top2高校之门生则完全相反。——我深以为然,因为走到哪里,工大的校友都是一家亲。这也许是因为朴实无华的校训凝聚了大家的共识,抑或是栖居于北方这座乡情浓郁的城市融合了太多的情感。想起1995年新生运动会时,刚刚留法回来的王校长拱手向看台上的师生致意的神情,脑海里又浮现出后来他在西交大讲话时那些与众不同的词句,纵然离校二十四年,心心念念的哈工大的各种因子悉数漫卷而来。

今年哈工大103岁,而我与母校相识,已经28年了。

那天到道里去办事,回来时经过大直桥,右侧远望,二舍(今A02公寓)不知何时每个屋子都挂上了空调外机,而早已旧貌换新颜的三舍(原来的女生宿舍)高挑着身姿,像极了当年的佳人在那一方绝世而独立。远处的“暖廊”连接着各个建筑,在冬天不需外出面对严寒即可穿梭于食堂学堂宿舍,是关怀学生的绝赞。——不知不觉,母校变得更好了、更漂亮了。

二十多年前的很多过往,连同我们的宿舍一舍(现A01公寓),都散布在遥远的记忆。

当年,我记得走下火车,第一眼就看到了学校的旗帜。一辆大客车把我们接到校园里面,巍峨的主楼深沉,初秋的校园依然苍翠。作为建校七十五周年的献礼工程,获得了当年鲁班奖的图书馆不是如今这般模样,而我们戏称为悉尼歌剧院的体育场里,开学式上聆听了校领导的第一次教诲。

每个宿舍,来自五湖四海的八个兄弟,开始整齐的配备了三件套的黄色饭缸、换来皮筋勒紧的黄色饭票、自来旧的牛仔包、塑料量筒一样的“太空杯”。在跟饭票配套,随着“金龙卡”的使用而消失的一灶(第一食堂)和三灶(第三食堂)里,我们仅仅有一年多的印象。我们的足迹很快踏遍了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名字是如今致知楼等的前身,是大教室、新教学楼、节能楼等等。D、G、X、J这些常常出现在课表上的字母,现在想来是那样的熟悉。主楼的影院和后花园、校外砂石铺就的体育场、专家院、浴池和招待所,都已经旧貌换了新颜。几年前00后就已经入学、毕业,他(她)们青春靓丽,已经无法再把他们和“圣马家沟男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名字联系起来。

是的,哈工大,我的母校,变得越来越好了。——但是,我执拗的相信,她仍然认识四年匆匆过客的我们,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母校怀抱里徜徉的美好时光。

只是,工大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出色,我们却越来越迟暮、越来越苍老了。如今,作为C9中流砥柱的母校,蜚声国际、誉满中华,当我们在二十四年后,再度叩开母校之门,却是空空的行囊。——培育之情,何以为报!

好在,当年豪情万丈的我们,依然投射出如今哈工大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后继、更加出色、更加强大。学弟学妹们,正在用无比的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譬如今天,两位在校的学妹老师亲切的关照、不消几句恳切的言词便把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陌生消融。——和那些天南地北偶遇的校友一样,寒暄亲切、话语温馨。一脉的相承,那种朴实无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训词已经扎根于一届又一届校友的内心深处。一日千里的校园风光变化加上厚重的底蕴,让我们得其所、如沐春风。

工大一家亲。我默念着,期待着这一次宿舍兄弟的聚会。想起这一路走来母校予我的荣光,仅仅是这名校的光环、务实的口碑就帮助我渡过多少难关!几回回梦里,高数和大物课本上的班号前面,那郑重写下的“HIT”若隐若现、飘逸轻灵。想着想着,我不禁向着南岗主楼的方向致意。母校,你的博爱、你的众生,孜孜以求、孜孜不倦。——他(她)们的一生挚爱,正是如今历久弥新、风华正茂的哈工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