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大东北感悟ABC||没有知识真可怕

畅游大东北感悟ABC

张范津

7月9日至17日我们一行10人进行了一次筹划已久的黑、蒙、辽三省大环游。大家分头从邢台、天津出发,经哈尔滨市、漠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尔山市、沈阳市。一路走来,饱览了城市的繁华,体验了乡村的清幽,在碧水蓝天下、蒙蒙细雨中欣赏了青山秀水的隽美、草原林海的连绵、湿地泡泽的深沉,眼界大开,感悟颇丰。

感悟之九:没有知识真可怕

按照行程安排,本来是应该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但因该馆正在闭馆改陈,所以旅行社把我们拉到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因为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竟在对“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名字的理解上犯了颠覆性错误。

原因就在对于“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名字理解上产生的歧义。

“沈阳”是对具体地理位置的表述。

“旧址”是对战俘营性质的表述。

“营”本义指四周垒土而居,借指按编制集体生活的地方,此处指像军营似的聚众场所。

“二战”无疑是指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世界范围内反法西斯同盟国的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国与法西斯轴心国的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战争。

“盟军”对同盟国军队的简称。

“战俘”是指在战争中被交战国一方所俘获或拘留的人员。

实事求是地讲,以上对每一个词汇的理解应该是都没问题的,而问题就出在了将词汇连贯起来后的理解上。

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对于没有那么丰富历史知识的我们,常规理解当然就是“二战时期盟军关押战俘的营地的旧址”,实施俘获的主体是盟军,被俘获者是诸如日军、德军官兵等,战俘营中被关押的是法西斯轴心国的军事人员。

从地域环境看,我国军队是同盟国军即盟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苏、英、中诸国军队,在战场上俘获战俘后,押赴沈阳关押,如新中国改造关押国民党战犯的“功德林”在北京一样。

同理,二战期间有“二战美军战俘营”,对这个名称的解释即是“二战期间美军用于监押战俘的军事设施”。因此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理解为二战时期,盟军关押俘获的法西斯轴心国战俘的营地,也顺理成章。堪称盟军联合作战历史功绩的见证,是胜利之师的骄傲。

经验主义往往就在此钻人们知识贫乏的空子。

而此处却恰恰相反,“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这个名称表述的意思,根本不是二战盟军的战俘营,而是关押二战被俘盟军官兵的战俘营,实施关押者是日军。

而且,“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盟军战俘集中营,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1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3年间,共关押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的盟军战俘2000多人,是关押盟军战俘国别最多、级别最高、数量最大的一座战俘营,也是二战期间日本所设战俘营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因此“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单,是辽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太意外了!

因为人们多不知道它的原名叫“日军奉天俘虏收容所”,若知道了这个名字,你还会理解成收容被俘日军、德军的“收容所”吗?如果有这一历史知识还会弄错吗?

没有知识真可怕。

因此建议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馆名下加括弧写上“日军奉天俘虏收容所旧址”以防再生歧义。

2025年7月31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