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和约翰·伯格学习艺术欣赏

《观看之道》是一部艺术批评的著作,也是作者约翰·伯格最为著名的一部著作,一般来说艺术批评类的书都较为晦涩难懂,但这本书读起来相对轻松,全书看似只有七篇编上序号的文章,并且其中三篇只用了影像,并无文字介绍,映衬了书的本意“观看”,以及作者对于艺术欣赏者的重视,但文章各有主题,且互不干扰,能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不过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依旧采用从前往后读的顺序,对于穿插于其中的影像篇章,我有不同的理解,正是由于前面篇章讲述了作者对于一些艺术独到的见解,引发了我在阅读时的自我思考,对于一件艺术品所采用的观看方式。



文章一开篇提出“观看先于言语”,在上世纪初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观看之道》是1927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是英国当时影像艺术逐渐繁荣的时候,作者跳出传统的艺术批评视角,将视觉文化时代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作为主角,借助现代媒介的力量探索出了新的艺术批评的视角。我们正处在传媒力量盛行的时代,所处环境所见之物均为现代媒介映射出来的效果,我们作为观赏者才是整个视觉中心的主角,约翰·伯格正是如此将观者引入图像批评,开启了图像研究的新领域。


对于面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提出“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知识与信仰的影响。”这句话简洁却极富生命力,概括了所有个人所拥有的物质的和思想方面拥有的财富导致其对待事物的方式的不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种“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现象的解释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即由于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作者用一种偏向于激进的方式将艺术现象的观看者地位放大,将观看者观看的方式为切入点,将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


我们传统面对一幅油画时一般都停留在作者创作的角度或者画面表现的现象中,对于弗兰斯·哈尔斯的最后两幅著作,在研究其作品的著作中提出不能仅依靠哈尔斯当时所处的经济条件来评判画作中带有批评意味,而是要将其视为名作,将其绘画技巧视为优秀之笔。但作者却反对这种说法,他站在观者的角度让我们明白我们只是接受了哈尔斯在画中观察人物的方式,再借由我们知识与信仰的影响,结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欺骗自己能够理解画中人。正是由于我们生活的大环境的变化之微妙,才得以将我们所处的社会与画家所处的社会相比较,由此产生误解。


第一章节提出的传统油画与第五章中提出的油画的时代让我不自觉地将其联系在一起,在这本书之前我对油画并没有油画时代已终结的感觉,但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传统的油画艺术家真正的传统并未被承袭,唯有其艺术风格和技巧的被模仿。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种模仿完全无意义,世上已有一位如此出名的,拥有唯一风格的艺术家,一位已经足以,何必制造一些低劣的相似品出来呢?真正的传统,是一个时代的不断创新,引领新的时代的出现,然而却无人继承这一传统,也因此,随着新的艺术手段的出现,传统的油画时代也已经结束。而对于油画的长久主题,一度被称作油画的最高类别的神话或历史,在作者的眼中,也不过是满足了欣赏者对于古典面孔的好奇,画面实质并未体现过多情节与故事。


书中论点我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但书中的经验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在时常被我们忽略的肉眼可见的世界中,我们作为欣赏者,实际上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去解读这个世界,作者将文章最后一页列出“让读者续下去……”,意味着观看之道并没有终结,我们还需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进而进一步去解读艺术作品和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