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明朝以前是没有产生过民主思想的,但民本思想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就由多家学派提出。《道德经》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论语•学而》有“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尚书•五子之歌》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尽心下》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离娄上》有“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荀子•王制》有“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吕氏春秋•顺民》有“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吕氏春秋•爱类》有“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等等。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只是表象上的类似,它们在实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民本思想和倡导民本思想的儒家学者从不反对统治者的尊贵,既然尊贵,那就必然有资格高高凌驾于黎民之上,享有一定的特权。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权(社稷、君)的统治基础”,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当家做主(即由多数人进行统治)”。在民本思想中,虽然民本思想承认人民的基础地位,但却不承认人民是统治者,人民缺乏必要的选择权。民主思想是强调人民的自主性的,它并不认为人民只是需要被管理的孩子,在民主体系下人们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1619年-1692年)、顾炎武(1613年-1682年)、黄宗羲(1610年-1695年),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植根于科技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因素,开创了新思潮,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宗羲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1794年-1857年)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他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羡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说“墨利加北洲(指美国)之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在地主专制制度长期统治下的当时中国,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说是很有胆识的见解。他的代表作《海国图志》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该书最早冲破了清代“闭关锁国”的思想禁锢,提出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早期目标,对洋务运动的出现、晚清军事近代化以及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都有积极的影响。
清末启蒙思想家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也是实业家。咸丰八年(1858年)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中法战争时,曾往暹罗、西贡、新加坡等地调查了解敌情。后途经香港,被太古轮船公司借故控追“赔款”而遭拘禁,经年始得解脱。后隐居澳门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一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宣统元年(1909年),第三次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郑观应的代表作为《盛世危言》,该书首次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在我国首次使用“宪法”一词,由此开启了中国最高法意义上的宪法理念时代。书中还主张习商战、兴学校,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是以富强救国为核心的变法大典。光绪皇帝看到此书,下令印刷2000部,分发给大臣阅读。《盛世危言》的出版,对清末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具承先启后的作用,亦为1898年开始的百日维新奠下重要根基。这部著作问世后社会反响很大,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
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年-1921年)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主张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主张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主张以西学代替科举;主张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呼吁变法,主张多办学校,重视妇女教育。严复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即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翻译的《天演论》对戊戌变法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