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今天读完了李长之先生的《陶渊明传》,真的是受益颇多,特写读书笔记以记之。
全书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陶渊明重要的两个先辈陶侃和孟嘉,第二部分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第一部分中,第一感受是了解了陶渊明的政治态度,了解他的政治态度对他前中后三个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有明显的帮助。长之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年谱,系年体例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发展的角度,合理的梳理了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代,29岁以前是一个时代,大概是过着种田和读书的生活,29岁到41岁是一个时代,他做了好几次小官吏,也时常出门,多半是由于职务需要,42岁直至死亡,也就是到他63岁是一个时代。所以他第一个时代的事基本上是以种田和读书的小快乐。第二个时代则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兼而有之,做官与归隐之间的矛盾时期。第三个时代就是他坚定了自己的田园理想,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极为笃定的一个时代。
对于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来说,陶渊明的作品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是经常出现。了解陶渊明的生活时代,根据他不同作品在不同时代所写,就可以很好的把握他写作的思想感情和背景。而这种划分是目前为止,对陶渊明生平研究划分公认比较合理的划分方式。我们初中所学到的陶渊明传可以说是一篇总纲性的文章。桃花源记则是他理想和梦想共同所实现的集中体现。必修2中的归园田居,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悲哀意识,却很好的体现了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到了高二时期,我们就要认真的研读一下他的著名代表作《归去来兮辞》。
文章的第二部分,对陶渊明的一生和主要代表作都做了详尽的分析。果真是大家的写作,每一首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更加清楚的,立体的陶渊明。相信阅读之后,每个人对陶渊明的一生对他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的群文阅读也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可能感兴趣的点是陶侃,到底是不是陶渊明的曾祖以及陶侃对于陶渊明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陶侃作为善战的溪族和一个被轻视的溪族,他对陶渊明的人生是有巨大的影响的。最主要的就是他们身上自强不息和反对浮掇的性情。勤劳积极,理智有节制,这是陶渊明性格的特点。陶渊明对生活要求不高,对人却是恩怨分明。所以在是否忠于晋室,亲近恒玄,还是远离刘裕,他始终在政治漩涡中不能自已。
孟嘉带给陶渊明的则是当时的名士风流,也就是后世所说到的魏晋风度。长之先生说,这里的风流或风度是当时士大夫的一种价值和应付人世的方式,这是在封建贵族阶级里所欣赏的一种人格美。核心内容就是高贵和镇静。所以在人格美和现实社会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陶渊明的选择困难症。其实他的犹豫是对的,他的犹豫反而是一种自我的真实,肯定这个过程是人之常情,在理解了这个真实之后,我们更喜欢陶渊明的自然和真实了。
孟嘉有个弟弟叫孟陋,他也算是陶渊明的外祖辈,也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是一位能够安勤乐苦的女性。翟家,据说翟汤家里是代代相传的隐士。
这就是陶渊明的周围,陶渊明有那样的一生就毫不奇怪了。
有一个点是很明确的,就是陶渊明对于刘裕政权的厌恶。大概也就在这个时期的前后,陶渊明把自己的名字改作陶潜。这一改的意思,明眼人大多都能心知肚明了。
通过陶渊明和庄子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二者的放任情感和率直。自然,庄子是早看透了的人,而陶渊明却是忍耐又忍耐,最终才把不妥协的精神拿出来而退到自己的堡垒里的。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上,庄子也许不如陶渊明深切,在精进的勇气上,他也许没有陶渊明的积极,因为它缺少了儒教成分的熏陶,此外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渺茫,自然的运转,种种宇宙情调和人生情调上却太过相似了。
歌德说,一个人的缺点是归于时代,一个人的优点是靠他自己。虽然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时代,他心中还有一个理想的时代,但是理解陶渊明怎么能够脱离它本身的时代呢?只不过陶渊明把世俗看做一个世界,把自己向往的看作是另外一个世界,因而时时不免有孤独之感。
公元405年这一年陶渊明41岁了,也就是恒玄篡位失败,讨伐刘裕的那一年,陶渊明看到了种种不顺眼的事情,政治的局面是那样混淆而毫无头绪也毫无澄清的希望,而他自己那儒家教养给他的不苟的教训,以及道家精神所铸就的他的不拘的性格,再加上他自己那时时被良心所提示的,万万不能放弃的素报,素襟,素志,通通发酵而瞬间爆发了,这就是有名的归去来兮辞的创作根由,这是他不妥协精神的顶点,也是他强烈的否定精神之壮美性的发挥的顶点。
否定精神的另一面是肯定自我,也就是自我人格中伦理价值,这是一种真正的高贵的悲剧意识,而陶渊明的不朽也就在此。陶渊明之否定精神其实是肯定伦理的自我者,所以表现为孤独和寂寞。孤独和寂寞就是陶渊明是精神世界的特色。
后来知道长之先生写这本陶渊明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急就章,他的创作始于1952年的9月16日,止于10月17日。6万余字的传记,前后也就是一个月的光景。可是他对陶渊明的意识研究却是终其一生。这本传记对于想了解陶渊明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