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元宵节了,望着夜空中时时闪烁的烟火,不觉想起远方故乡的元宵节,想起小时候爸爸做的最简单的纸灯笼,现在妈妈也许正在点粘灯吧,不知道现在的大街上是不是依然人山人海,等着看放梨花烟火……不知道今晚还有没有七个小女孩和当年的我们一样在今夜熬巧饭,转井台,烤火,踩麦青…
记得小时候,正月十三,妈妈就开始用蒸熟的粘面做像许愿灯一样的圆柱形黏灯了,灯芯是用棉花卷到细细的织毛衣签子上,然后扎进灯的中央,把签子抽出来,灯芯就做好了,到了正月十五晚上,我帮妈妈往一个个黏灯里倒食用油,因为点完了还可以吃,最好还要往棉花做的灯芯上倒一些油,这样点燃了才会烧的旺。然后放到一个个供奉的神位前,妈妈还会在院里,用厨房的锅底灰在院里撒一个像梅花一样的图案,每个花瓣里都放上一碗不同的粮食,粮食上再放上一盏黏灯,妈妈说那一种粮食上的黏灯亮到最后,证明今年那种粮食会大丰收,嘻嘻也不知道准不准……
早早的吃过晚饭,人们都陆续聚集在大街上等着放烟火,是什么天女散花,闪光炮…在夜空中竞相开放…一张张笑脸在烟火中绽放着,欢呼着……
还有一种在我们那叫呲花子的古老的烟火最吸引人,每年元宵节前就已经在大街中央隔四五米远就凿一个放花子药的小洞,到了十五早早的就装好了药,天黑下来以后,专门有几个人穿了带帽子的风衣,开始用烧的发红的铁火枪往地上装满药的洞里一捅,刹时一颗喷泉一样的火花树从地面喷起来,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梨花火苗在夜空中竞相开放飘落,一下能窜到二层楼那么高,不禁让人想起那句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诗意!这个还没落下那个又呲起来,一时整个大街上 成了一片火树银花的长龙,此起彼伏。人们欢呼雀跃着随着花子的燃放涌动着……
放完烟火,人们都意犹未尽的陆续回家看电视了,可是我们的节目才刚刚开始嘻嘻……那就是正月十五熬巧饭,听老人们说在正月十五晚上,只要七个女孩按规矩喝了自己熬的巧饭,就会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哈!我们几个觉得好玩就约定一起去熬巧饭。
元宵节前几天我们七个小女孩,就开始行动了!挨门挨户要老人说的七家米,八家面,但只要灶台门朝南的人家,大人们一看到我们就明白咋回事,兴高采烈的给我们一碗米或一碗面,只能要七家的米和八家的面,不能多一份也不能少一份。然后遵照老人的嘱咐,要去井里打五根水,一开始不知道啥是无根水,后来才知道,五根水就是从井里打出来的水桶不能落地,于是我们几个一路倒班抬着,回家也用绳子掉到树上,等着十五晚上熬巧饭用,
看完烟火以后,我们七个女孩,在明媚的月光下,一起开开心心的带着锅碗瓢盆一大堆东西来到村外的十字路口,一定要在十字路口熬才可以,然后随便找点树枝干草,点着火,再找几个砖头架起一口锅,然后把我们准备好的无根水倒进锅里,等水开了,放里面我们要的米,还有用要来的面做的饺子,饺子里包了我们用面做的,针和钱,还有好多代表吉利的东西,放到锅里煮,那天记得我们几个忘了带锅盖,就那样一直煮,,因为没有锅盖又有风,锅里应该掉进好多黑灰,我们几个还是很开心,等到饭好了,几个人每人盛一碗饭,谁吃到什么,就是这一年什么好 吃的钱的今年发财 吃到针的心灵手巧,吃到书的能考个好学校……记得那晚的巧饭我们都觉得特别香 那晚我好像吃到了针,说我长大了手巧,可是现在啥针线活也做不好……嘻嘻。
喝完了巧饭,我们意犹未尽,月亮又圆又亮,照的大地一片银光,我们不想回家睡觉,就一起去转井,那是村口的水井,听老人们说,元宵节那天转井时嘴里念着转,转,转井台,转了井台,没病灾 ,这样谁转井谁就把不好的都扔井里了……所以正月十六几乎没人去挑水……怕喝了那水不吉利……
然后看到有大人去地里踩青,就是地里的小麦芽,我们几个欢笑着打闹着,也去跟着踩,嘴里学着别人念着,踩,踩,踩麦青,踩了麦青,不得病……
不觉天已经萌萌亮了,已经有好多大人们开始出来到村口的十字路口烤火了,烤火也必须在十字路口的,每人从家里带点木材干草什么的,看到有人在路口点上了火,就加把柴,大家一起烤火,边烤边念叨着,烤烤腿腿不疼,烤烤腰腰不疼……烤烤那那就不疼,还有身上那不舒服有病的,一烤火,把病把以前的一切不好的都扔火里了,心情也好了,身体也好了……嘻嘻也不知道管用不……不过这个习俗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着。
我们几个已经开始往回走了,虽然玩了一夜没睡,可一点也不感觉困,在路上见有人拾路边的砖块,石头 什么的都拾起来用衣角兜着,说这是财,一直要兜回家,证明把财气带回家了。今年就发财了哈!我们也学着捡了不少砖头带回家哈!妈妈见我抱一堆砖块回家不由得笑了,
还没来得及睡,大街上,正月十六的踩高跷玩花叉的队伍已经敲锣打鼓的开始了……
那一年的元宵节,对于我们几个人也许是最快乐,最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