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年轻时好喝口酒,但不贪杯,更不迷恋。常常是干活累了,母亲炒上一碟小菜,劝父亲喝盅吧,解解乏。父亲便找出酒壶,烫上一壶酒,烫热了,倒进白瓷小酒盅里,慢慢悠悠喝上几口,自斟自饮,自得其乐。
1.酒品如人品
父亲幽默风趣,喝了酒后,说话更逗人。每当逢年过节,我家可热闹了。姑姑家和舅舅家的表哥们都喜欢到我家串门,喜欢陪父亲喝两盅。
其实,喝酒是次要的,表哥们喜欢围绕在父亲身边拉拉呱,听父亲讲些有趣的事,或者为他们轻松愉快地化解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在他们看来,父亲总能一语中的找出事情的要害,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父亲。
父亲并没有文化,更不是什么智者高人。只不过父亲心态好,对任何事都能积极乐观地对待。事实上,我家遭遇的事情真不少,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父亲都是勇敢面对,不退缩,不丧气。他始终用一颗善良而聪慧的心接纳生活中的一切。
林清玄先生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虽然没有文化的父亲说不出林先生这样文绉绉的话,但他用实际行动用一生做着最好的诠释。
每次和表哥们喝酒,父亲都会笑眯眯地说:“酒品如人品。来我家喝酒都要喝足喝够,各人量力而行。”
表哥们打趣:“那喝不够怎么办?”
父亲依旧笑眯眯地说:“喝不够就住下,晚上接着喝,但不能超量,超了量不仅伤身体还容易误事。”
表哥们都不是贪杯的人,喝酒只不过是交流的引子,喝上几盅酒,借着酒劲打开话匣子,好跟父亲掏心窝子。
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条件差,家家孩子多,日子过得清苦,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每逢过节,亲戚们聚在一起,不图吃不图喝,就图热闹一番,乐呵乐呵。
父亲用我家那个二两的白瓷酒壶慢慢悠悠温酒。温热,一手握着壶体,一手托着壶底稳稳妥妥倒酒。每次看到有人一把抓起酒壶,晃晃悠悠地倒酒,父亲都会含笑说:“稳稳妥妥倒酒,踏踏实实做事。”这样说已是对孩子们极严厉的批评了。
酒盅很小,是两钱的,一酒盅酒一下子倒口里也不满。但他们却一小口一小口抿着喝,看上去不像是“喝”,更像是“品”。慢慢悠悠喝,优雅而不易醉,边喝边聊,常常从中午喝到下午三四点钟。话谈透了,酒也喝足了,主客都乐,收场。
在我们老家,那时劝酒的风气特别重。酒桌上,喝醉了打架斗殴掀桌子,是常有的事。但在我家从来没有人醉过。邻人说父亲喝酒有一股“文”风,是文人风气。父亲却说:“酒品如人品。酒后吐真言。一个人人品任何,看看酒品就知道了。”
2.六个酒壶
在我们老家,有个趣谈:谁家生了女儿,便说有了酒壶。意为女儿长大后,会送酒给父亲喝。
母亲生下小妹后,邻人跟父亲调侃:又有了一个酒壶。父亲笑嘻嘻地说:我有六个酒壶了,老了不缺酒喝。有福气吧!
在没有现代化设施的农耕时代,偏僻小山村的老家人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孩就自觉低人一等,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很多人家只让男孩上学,女孩子不招待见。
在我们家,则全然不同。父亲从没气馁过,更是把我们姐妹六个视若珍宝,到适学年龄全部送到学堂读书。记得镇中学一位老师曾对我夸赞父亲:“你父亲是咱们全乡镇最有远见最明事理的父亲。我一个文化人都自愧不如。”
付出就有收获。我们姐妹六个除二姐在特别困难时期辍学外,其余五个全部考上学,来到城市工作。父亲晚年常乐呵呵地自侃:不仅有六个酒壶,还有六座金山。我们姐妹六个是父亲一生的骄傲。
3.酒壶败给了健康
我上初二时,父亲积劳成疾,突发胆囊炎,胆囊破裂。幸亏入院手术及时,抢回来一条命。医嘱禁酒。
起先,母亲忧虑,父亲虽不贪杯,但习惯于干活累了喝上口,怕父亲一下子戒不掉。出院后,试探父亲,要不,少喝口?没想到,父亲爽快地说:“医生让戒就戒,一口也不喝,孩子都没成人,健康最重要。”父亲就这样果断利落,此后,再没沾过酒。
常见许多人戒酒,戒了几天,忍不住喝几口,结果比以前喝得更猛,三番五次戒酒,每次戒都特别痛苦,越戒酒量越大,终成瘾。而对父亲来说,戒酒好像没有什么感觉,每一天照旧过得开心快乐。只是,偶尔看一眼用了多年的白瓷酒壶,怅然若失地叹息,“这个酒壶没多大用处了,以后别往回拿酒了。”
姐妹们心领神会,安慰父亲:不喝酒,就多吃饭,把买酒的钱都拿来买好吃的,你和母亲吃得健康长寿。
父亲眉眼弯弯,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