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便有收获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上课的时候总是舍不得花时间,或者说舍不得放手。作为老师的我们往往占有课堂上大多数时间。而本应该属于孩子们的时间却变得少之又少。
课程目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里面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彻底弄懂“鸡兔同笼”问题,在完成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尝试与猜测”之后,我另行上了一节拓展内容课:“假设与推理”——“鸡兔同笼”问题趣解及模型初建。在本节课中主要是在原有的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了如何用“砍腿”法与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力求训练迁移能力,带领孩子们触摸模型思想,建构“鸡兔同笼”问题模型。
在课堂上,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孩子们自由交流、讨论,充分体验“砍腿”法的趣味,经历假设法的思维过程。在巩固应用阶段,引导孩子感知数学模型思想,触摸模型意识,训练迁移能力。例:一天,长颈鹿与小狗到一家搬家公司游玩。搬家公司院子里停满了三轮车和四轮货车。长颈鹿对小狗说:“这家公司真大呀!这么多车。1,2,3……10。一共有10辆。”小狗蹦蹦跳跳地对长颈鹿说:“确实有很多车,我刚数了有34个轮子。不过我不知道三轮车和四轮车分别有几辆?”你能帮助小狗解决这个问题吗?孩子们经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能够发现此题与“鸡兔同笼”问题当中,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
尤其是课程结束之后,给他们布置的课后作业更是具有实践性与挑战性。要求孩子们回去之后,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尝试自己编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的题目。结果孩子们反馈非常好。其中有两个题目如下。例1:停车场有电瓶车和汽车一共16辆,已知一共有50个轮子,请问电瓶车多少辆?汽车多少辆?例2.一天,小明捉来七星瓢虫和蜘蛛做观察研究。一共有9只,66条腿。你知道七星瓢虫和蜘蛛分别有多少只吗?(七星瓢虫6条腿,蜘蛛8条腿。)
孩子们经过认真观察与仔细思考。学会了自己编题目,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事实上,我们相信了孩子,孩子们在探究问题中,获得了基本活动经验,并且在体验数学活动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建立了自信心。相信孩子,我们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