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确定的一个大目标是书吧改造,这其实会是个持续工程,什么时候做到一个什么效果其实自己还不太有清晰的画面,但是根据这个大目标拆分出来的小目标的完成时间和期望状态就相对比较清晰,比如优化货架。
书吧里的货架,是两个紧挨在一起的简易博古架,背靠书吧其中一面墙,面朝书吧门口。所有精美的手工品都集中放置在这两个架子上。有意思的是,货架刚完成调整没几天,昨天一个熟客注意到了架子上的一条皮带,而且是她经过货架时很自然的拿上手,意外之于,隐约感觉似乎这次调整是做对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她没有做过多的考虑把皮带放下回归到还书和取菜这两件事情上了。因为这个客人每个礼拜来店里两趟,每次都会经过货架取菜,大半年的时间没有注意到货架上的一样东西,只是经常性的借阅书籍,当然也或许最近正好她有这方面的需要也未可知,但无论如何,一个经常来访的客人从不关注货架上的物品到自然被吸引,是个好的迹象。
这次货架的调整起源于想推行“悦舍小物”的一个理念。店里的手工精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而且也比较接近生活实用。人流少固然是个问题,但看过的人都说挺好的,就是激发不起购买的欲望。那天站在货架面前一个个的琢磨着这些物件,突然感觉她们单个被拿在手上的感觉比放在架子上的感觉要好很多,这时意识到会不会是货架上摆放的东西太多了。之前同系列的手工品有多少就在货架上集中摆多少,而其实每个款式的数量都是1个起2个止,所以看起来什么都有,但却看不出哪样更吸引,因此有了“悦舍小物”的想法。
调整从有意识的减少品种和数量开始,比如手工布艺包,原先的款式有8种之多,每种不同花色又有2-3个不等,于是将手工布包的款式减至3种,每款只放一个花色在架子单个隔层上,这样架子上的包包顿时显得不再拥挤,同样的做法也放在了皮具产品的摆放上。如此空出来的地方加入了小书立放上了两本书。整体看上去,每个“小物”摆放的隔层独此一件,关注点也就会都落在她一个身上。这点与铃木先生的扩大潜在热销品的摆放空间有所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进行考虑。而因为手工品没有有效期时限,完全可以卖完一款再上一款,不过大积压库存即可,故此一试。
更新完的这一轮,对于推行“悦舍小物”这个理念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品种的陈设与辅助直观认知的东西)可以在货架上实践,从而进一步对货架进行优化,以求做到激发客人购买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