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James Assael二战期间在美洲卖瑞士手表,卖给军人。二战结束后,大量手表库存。他于是卖给日本人,日本人要手表但没钱,但是他们有珍珠,于是James用手表换珍珠,成了珍珠大王。珍珠大王后来与人开采黑珍珠。当时黑珍珠根本没有市场,卖不掉。有一日,James找到一珠宝商,将黑珍珠和最昂贵的一宝石放一起,标一高价,从此,黑珍珠就成了贵重珠宝。
供求的谬误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定价来源于供求关系,但事实上,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价格的感知,例如:锚。和这一理论相似的是幼鹅理论,小鹅会把出生后首先看到的动物视做她的母亲,这就类似于人在首次接触某一商品时,会在自己心里设定一个锚,应用于之后对商品价值的判断上。黑珍珠的案例说明,需求有时候是创造出来的,商家可以去改变消费者心中的这个锚去影响定价。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货比三家不上当”。对于一个常见的商品来说,可能我们心里早就有一把秤,一般的花言巧语可忽悠不到我们,可是当面对一个新鲜的商品的时,我们就会像一个人被扔到了大海的中央,坐在小船上,任由漂泊,毫无方向感,这时候,老话中的“货比三家”实际上也就是寻找“锚”的过程。
人总是不愿意思考的,因此总会对人或事在思维系统中提前打上一个标签,这样下次要用时,直接拿出来就好了。对于人,这就是“人的第一印象会造成长期影响”,而对于物,就是“心中的锚会对你对物品定价有长期影响”。
老汪去丈母娘家吃饭,十分好吃,饭后老汪对丈母娘说:妈,这饭好吃,我给你300块?…400块?那时候,丈母娘的下巴肯定会掉下来,为什么,因为这个说法,打破了“社交规范”(social norms)和“市场规范”(market norms)之间的一个界限。 汪某后来决定给丈母娘带一瓶好酒,却又获得开心。
社交规范与市场规范
在经济社会学中,人的行为有两个不同的范畴及其所对应的不同的行为规范:市场范畴和社会范畴。头一个里是精打细算,一分钱一分货,而后一个里则是感情为重,交流的是reciprocity(互惠性),而不是货币。不同的范畴里要用不同的规则,否则就要出麻烦。
我常常在想,在朋友生日时,该如何送礼物。从道理上来讲,这里应该遵从的社会规范,礼物的心意比价格更贵重,但是朋友在我生日的时候所送礼物的市场价值却逼着我去考虑市场规范,“我要是送了比她送我的更廉价的东西,她难道不会生气吗?”。很多时候,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的界限都没有那么明确。之后,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如果我的礼物足够有心意(例如手工品),那么市场价值这东西也就没什么用处了,但是,如果我的礼物也是普通就能买到的,那我可能就要好好想想什么价值的礼物比较合适了。
起码到十九世纪中叶时,在美国有一味用来治癫痫、金创、骨折、瘫痪、头痛、溃疡等多种病痛的良药,叫作mummy paint,此物是何方仙丹呢?说来历史比中国的龙骨可能还要久远,竟然是把埃及木乃伊捣碎了磨成的粉!林肯被刺后,躺在福特剧场对面的马路上,御用医生给他用的药中正有这味埃及尸粉。到1908年时,从Merck制药的订购目录上还能买到“纯正埃及木乃伊”。 但后来医学的进步才发现,这味药的作用只是个安慰剂而已。
心理暗示的力量
虽然在原文中这是关于“安慰剂”的一个例子,而关于“心理暗示”实际上在另一章,但是以我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安慰剂奏效的原因正是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当我们认定安慰剂是有疗效的,我们也在不停的告诉自己这真的有效。在生活中,“学会鼓励”也算是“心理暗示”的一个案例和应用吧。持续的向自己或别人输入鼓励性质的正能量,让自己和他人真正相信“you can!”,这种正向的心理暗示可以增强自信心,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题外话:培养阅读习惯半年了,我努力慢慢将建立书单、阅读、写读书笔记形成一个流程,变成一种日常。初期写作,可能思维没有那么清晰,逻辑也不一定合理,我尝试去看别人的书评与读后感,学着形成自己的风格去写读书笔记。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如果你看了我的文章有任何想法的话,欢迎评论哦O(∩_∩)O也欢迎资深人士提出宝贵的建议~everyday for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