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至今,我想应该没有哪位年轻人不知道微信朋友圈了吧。这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它就像个拼图,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往里面添加一些碎片,慢慢的,就拼凑出了这个月,这一年,甚至这一年龄段花样的人生。
也许是出于我的个人习惯,当我逐渐接触并且熟悉微信的时候,我总想把我的朋友圈打造成一本精致的日记本,于是我每次都会发一幅图,再配上一段精彩的文字,来描述我当天的状态,这样一来别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了解我的生活。
朋友圈和QQ空间不同的一点就是私密性,所以我把我的喜怒哀乐全都毫无保留地、完完全全展示在上面。这样做持续了一阵,但是后来渐渐我发现,你拿奖了高兴得分享喜悦,巴不得立马让朋友圈里面的人都看见,但其实别人并不是很在意;当你失落悲伤了,蜂拥而至来关心你的人,却找不到一条你想看到的人的留言。
所以我发现结果无论怎样,和空间的性质都是一样的。以前用QQ空间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现在只不过是从空间移植过来罢了。空间埋葬的是我们的中学时代,而现在,微信是大学以来用来盛装我们情感的容器,也许某一天我们也会把它埋藏。
所以我开始减少更新朋友圈的频率,有时候一周一条,有时候一个月一条,但是要我不发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很好奇,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家伙都是怎么度过的,在如今这种已经离不开网络的生存环境里,他们就不会感觉到无聊么?
事实证明,他们生活得比我精彩。去年寒假回来和朋友小聚,朋友给我分享了他手机的很多张照片,参加夏令营的,登山的,游泳的,比赛的,骑马的,join party弹吉他的,吃各种小吃的……细数过来,可以给你们讲三天三夜。现在倒过来一想,像我这种天天发朋友圈的才是闲的蛋疼最无聊的那个。于是我关闭了朋友圈的更新通知,想学着跟他们一样,不发朋友圈。
也算坚持了一段时间吧,直到一个好朋友电讯过来问我最近怎么从人间“消失”了,我才重新回到朋友圈。老实说,不发朋友圈的这段日子太过“默默无闻”,憋的我好难受,果然我还是喜欢热闹的人,但至少我在这期间懂得了,积极的情绪和负面情绪到底哪个影响大。当我刷到一个天天都传递正能量的朋友的动态的时候,会不自觉会心一笑;当我刷到一个负能量爆棚、天天抱怨这个怀疑那个的动态的时候,就心生烦躁不屑一顾,想要快速逃离或者关闭朋友圈。
恼人的还有一大堆做微商的广告,我也一并说了吧。刚开始我也和很多知青一样,特别厌恶微商,心想朋友圈你既然是一个展现心灵、释放情感的平台,为何要引入这些世俗的东西进来呢?这对于那些追求心灵洁净的人来说,简直像个毒瘤,无法容忍。
但是现在,我也不那么死板了。现实一点说,朋友圈又不是为你一家开的,每个人都有打理自己朋友圈的权利;人家做生意的圈子和你们一堆知青的圈子本来就不一样,求同存异这一点他们做生意的反而更加清楚。由于相互不理解,矛盾就这样僵持在两者之间直到现在。知青们不肯给微商一个正名的机会,带着成人的偏见总认为做微商的就是在利用友情到处骗钱,于是连招呼都不打就删除了“他们”的微信,这其实很不礼貌。对付朋友圈里的广告,我的做法就是直接忽视(没必要非得拉黑)。
朋友圈存在的另一个用途就是,我可以躺在南方的床上就知道北方的你在干什么。绝佳的上帝视角,仿佛洞悉世间的一切,可这人怎么感觉越来越孤独?问候的距离被电磁波拉近了,但心与心的交流却像隔了一个太平洋。是,人长大了都学会了伪装;不然呢?谁愿意把最脆弱的一面展示出来?人是最缺乏安全感的动物,这可能是大自然给进化在最顶端的物种独有的致命伤。
所以现在的朋友圈对我而言,仍旧是工具。我拿它来分享生活,但绝不会用它来分享灵魂。每一个灵魂都是一块禁地,不允许任何外人随意踏入;在你摸索出灵魂清晰的轮廓之前,我想,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是孤独的患者。
关于作者:
青春之路团队,一个90后组合,致力于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传递更多欢乐。来稿请投至:15127848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