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学/问我归何处
土壤是万物之本,它撑起高楼林立,托起千仞长山,任百川随意游走,滋养树苍花红。而生活就如习作的土壤,一切艺术、文学作品都源于姹紫嫣红的生活。文学作品只有植根于生活,它的生命才能枝繁叶茂,万树常青,小学生习作只有植根于生活,它的未来才会繁花似锦,芬芳久远。
如今的小学生习作的苦煞风景在于编假、造大、写空,学生写作不负责任,不思考生活,任自己的笔在纸上“狂轰烂炸”,使习作内容“满天乌云”,让真情表达“无家可归”。小学生习作,将归宿何方?我觉得还是要落叶归根,回归生活的本土。
一 静观,感受自然纯美
在平日的习作教学中,遇到写景的习作,学生就要翻书捣柜,找到写景的文章,东拼西凑,往往是将别人的作品精心裁剪,再小心的粘贴,表面看来语句精美,而实际却是文章的盗贼。每当看到这样的习作,我们都会悍然,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字竟然被孩子们糟蹋得如此体无完肤。
作文教学要打破空间界限,把自然景观引进课堂,把学生的眼界放到野外,让双脚置于青山脚下,让耳畔响起瀚海涛声,让眼睛在田野驻足,让心田流进小溪……
1 把风景引进课堂
我在指导学生写景的时候,经常把景观搬进课堂。为了让学生写好春天的生机勃勃,我从小草刚刚发芽开始拍照,一直拍到柳絮飞扬。
学生看到我拍的一枝即将绽放桃花,他们写到:那花苞包得紧紧的,尖尖的,似乎有一滴小水珠从里面流淌出来,站在花前,我仿佛听到流水的嘀嗒声,那淡淡的芬芳也随着水滴漫漫的溢出来……
学生看到我拍的柳絮,他们写到:柳树的娃们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怀抱,双手抓紧了妈妈的衣襟,是那样的不肯离去,然而,柳树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飞翔,于是,身躯一抖,便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任它飘远,只在孩子的身后留下一双牵挂的眼神……
学生看到我拍的满地零落的槐花,孩子们觉得很美,于是在习作中写到:浅黄色的槐花像一把小伞,吸收阳光的精华,风一吹,花瓣四溢,到处翩翩起舞,落在一簇簇的草丛里,安静的守候着一小片家园,有的落在溪水中,她们便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浅水,与她相依相随…..
我想,如果不是学生看到此景,绝非有如此丰富的想象,也不会有如此真挚的情怀。把风景引进课堂,就是给孩子的习作心灵开了一扇窗。
2把眼睛放到野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便是没有生活素材,怎能诞生精美习作。为了让学生的习作成为“有米之炊”,我经常让学生观察家乡风景。如:西炮台日落,辽滨公园,镜湖公园,人民公园,夜幕下的立交桥……
观察后的写作呈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心中最淳朴的风景。如孩子写《夜幕下的立交桥》时有这样一句话:桥上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就像蝴蝶的翅膀在风中飞翔。当时我特别怀疑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于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就亲自驾车来到立交桥上,来回走了几次,突然感觉到,在车上下的轻微颠簸之中,并排的两个小圆柱灯一抖一抖的,真的像翅膀上下翻飞。于是我被孩子的源于生活的真实的美打动了。
无独有偶,一个孩子在观察了西炮台日落之后写到:太阳的余晖落尽海里,像一根根钢针射进海面。我当时觉得是乱写的,后来我几次观察了日落,终于有一天让我找到了如此的感觉:太阳光射进海水里,被海水折射后,变成一丝一丝的,真的像针。当时我的心中涌起阵阵感动。
是生活的本真给了他们独特的感受,才让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写自己文章,此时,他们不需要以往积累的好句,因为生活的真实撼动了他们的灵感,自己的独创语言最能折射他们当时的心境。
二 静观,走进人物心灵
1感动就在家中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人物,孩子们每天在人海中穿梭,可他们总是熟视无睹,在写作时,他们如同进入无人区,无论什么个性鲜明的人,都无法走进他们的习作,因为他们平日里从来就没有想过,每天与他们擦肩而过的人们,能成为他们的习作材料。
直到有一天,我让他们在假日里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去采访自己的亲人,无论采访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要做好记录。
在之后的习作指导课上,有一个孩子哭着对我说,他采访了自己的姑姥,姑姥爷十年前因车祸双腿被截肢,姑姥十年如一日照顾姑姥爷,他觉得姑姥的爱太感人了……
我在批改作文时,一个女孩的习作让我流泪了,她在文中写到:姥爷因脑血栓后遗症瘫痪在床12年,姥姥不离不弃,精心护理姥爷。那一天凌晨三点,我从床上爬起来去卫生间,看见姥姥正在洗床单,就问姥姥是怎么回事,姥姥说:“你姥爷把大便便在了床上,我刚刚把床单换下来,一定要洗的,要不屋里的味道就不好了。”我看着姥姥瘦弱的,弯曲的后背,听着姥姥一下一下的搓洗声,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了。当我迷迷糊糊的睁开双眼的时候,我又看到姥姥瘦弱的、弯曲的后背在厨房中忙碌着,原来她已经在为我们准备早饭了……
细想,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为了生存,为了捍卫自己的责任,为了释放生命之爱,都在奔波,如果我们不引导孩子去关注生活中的人物,孩子们怎么能写出生活中这些撼人心灵的人物啊。孩子们的身边就有如此生动的素材,还用说假话吗?还用去编造吗?
2感动就在瞬间
生活丰富多彩,感动无处不在。有了观察积累,孩子们品到了习作的乐趣,于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便有了随时观察的习惯,孩子们的习作素材更加丰富了。
于是,大街上的交警,路边的清洁工人,乞讨的残疾人,公园中晨练的老人,出租车司机,三轮车夫,文具店的老板,少年宫广场的脑瘫的男孩,双腿残疾的板凳姐姐……
孩子们的笔下人物各有特质,他们不再想把别人的文章搬到自己的笔下,而是把自己的心中感动尽情倾吐,人物的坚强,人生的艰难与曲折,人物的乐观,人物的命运与责任,都在他们的笔下驻足。在笔走过的地方,留下了孩子们的思考与感怀,使孩子们在写作的同时,有了更多的关于人生的思考,甚至是学会了坚强与自信,学会了拼搏与追求。
在积累生活的同时,他们被生活中的人物不断感动,使心灵在不断净化,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丰厚了他们的人生阅历。
三 静观,感悟生活点滴
常言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说明孩子们把目光移居生活,开拓了生活视野,拓宽了写作蹊径,增加了学生的内在文学素养,增加了学生文化底蕴。坚持下来,在孩子们的眼中,文章无处不在。
1刻意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之源,要写好作文,要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要获得第一手材料,有时也要刻意塑造生活。
教材中有一类习作材料是生活中不常有的。这时我们要设计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找到生活的原形,才好下笔创作。
四年级,我在指导学生写环保一类的习作时,学生苦于没有生活体验,一时找不到情感的基点。于是我便带领学生去做,边做边体验。使文章情致相融。
我带领学生浇树,领养小树,挂护绿标签,在护绿过程中,有的学生下课就到自己领养的小树下,与它对视,似乎在倾心交谈,为了护树,有的学生曾经被高年级的学生打哭过,看到花开,他们喜悦,看到花落,他们感到哀伤。在这段特殊的经历中,孩子们的记忆被净化了,同时,怎么做的就怎么写,艰难和曲折也在其间,不但内容丰富,情感也再真实不过了。
在指导写家乡变化的文章时,我带领学生去植物园,记录植物园中现有的珍稀树种,感受这片土地的生机变化,了解平日中不曾知道的知识,填补阅历的空白,再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这样今昔对比,家乡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那时孩子们的文字洋洋洒洒,内容特别丰富。
在指导写童年趣事的时候,我知道一个“趣”字给孩子们的选材增加了难度,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去西炮台,让他们光脚走在海滩上,感受与泥土亲近的味道,他们捉跳鱼,抠小蟹,捡贝壳,折芦叶船,放漂流瓶,看着日落,听天空海鸥的鸣叫,观远海归家的渔帆,看海潮从遥远的地方滚向岸滩,那一天,他们虽然弄得满身是泥,但那高兴的忘我情境却在孩子的童年中,成为一道不败的风景。那次习作有一个男孩竟写5000多字。
我想,如果不是那次经历震撼了他的童年,他的笔下怎么会有如此生动激昂的文字。
2生活到处是习作
生活就是一片广袤深邃的沃土,其间蕴含博大精深的情感,只有懂生活的人,只有会运用文字的人,方晓得每一粒土壤都是撼人心弦的文章。
为了让学生乐于观察,勤于积累,潜心写作,我经常把自己看到的生活场景写成诗歌,或写成文章,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的一切一切都是诗词,都是文章。
有一次下雨,我看见一位少女拿着一把花伞,在雨中回眸,我突然感觉有一种戴望舒的“雨巷”的感觉,于是我就写了一首诗,和我的学生共享:那是个没有夕阳,滴雨的小巷,一把游动的花伞,上下颠簸着前移,石级溅起的飞花,悄悄地钻进,粗布的寒衣。雨中,那双相依难舍的眼神,回眸之间,射透了,隔断乡情的雨雾,向前,无法移动脚步,向后,往事如烟雨,任凭泪滴,切断脸上的皱纹,任凭微笑,填满嘴角的辛酸。转身后的最后一次回首,早已是生命中最后的诀别,雨丝细细如烟,哀愁不绝如缕,何时能见天方彩虹,何日重温惜时旧梦,一次转身复写一生遗憾,一朝牵手转载几世恩仇。回收旧恨,了却心结,就这样,撑起游动的花伞,许久,漫步于流雨的街头…….
孩子们看到我写随笔,他们也写,于是,很多生活细节走进孩子们的习作:秋天枯树上的几痕黄叶,雨洼里静静地躺着的落叶,秋风中的红叶,甚至是早春中不知时节过早地爬出来的蚯蚓…….
孩子们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感受生活,精彩习作可谓“百舸争流千帆竞,枯木逢雨万树春 。”我相信,孩子们不忘生活的厚土,勤于笔耕,小学生习作的“无限风光”不在险峰之上,而在生活之中。
0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无欲随缘,穿越千年的顿悟
阅读 2582
梦里水乡(原创文学073)
阅读 1039
诗是一种情怀
阅读 2177
竹海清幽
阅读 3
【文艺】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阅读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