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小song
首先,这里谈的读书,不是用于消遣类的杂志。
基于复习的需要,今天下午打开谢彦君老师的《基础旅游学》。这是一本我研究生期间就用过的教材,也是我要考博的导师推荐的参考书。所以我需要彻底的理解和吸收。
今天下午我预备先看第一章的内容,计划用半个小时。但是当我真正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截止到我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才看完了第一章的前两节。已经用了一个半小时。
而我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后,需要去查一些关于前两节里面我遇到的问题的资料,然后才能去看下一节。
前两节十来页的内容,我可能需要整个一下午的时间来吸收。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我读研期间没有这种感觉,如果当时我能有这样的感受,可能我研究毕业就选择直接考博了,而不是两年之后。
又再一想,也可能正式我有了这两年的经历才会有现在读书的感受。
好吧,存在的即合理的,我不要再去纠结过去的事情了。
只论关于读书,为什么今天有很高的阅读效果?原来,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1.读你想读的书和该读的书
也就是要带着问题读书,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大学时候的我也经常去图书馆。但是我只是知道我想去图书馆看书,至于要看什么书,不知道。想要看什么,也不知道。
通常只是到了之后随便找找,看到有感兴趣的拿起来看看,或者翻翻。并没有很强烈要读一本书的意识。
想读的书是基于自己的兴趣,主动意识会形成内在驱动力,促使你更有效的阅读。
而且想读的书,多半是带着问题打开的。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是更有效的阅读过程。
该读的书,就比如我今天下午要读的《基础旅游学》,它是我必须要学习吸收的,但是当我看到里面关于旅游相关学科的介绍,提到人类学时,我就对它发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在写完文章之后我要去知网查一些关于人类学的基本知识。这样《人类学》又变成了我想读的书。
如果你在写活动策划,那么关于活动策划的基础知识就是你该读的书,如何制作相关的PPT也是需要了解的知识。如果你是一个宝妈,有关育儿的理念是你该读的书。
或者基于目前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困惑,需要更新个人认知,那你就需要回归书本找到答案。
2.读的同时留下你的痕迹
有人读完一本书像新的一样,今天我读两节的书就已经在旁边写满了字。是我对内容的理解,是我的不解,还有不甚理解需要回过头再来读的地方。
有的感受是一时的、突然的。
及时记录下来才能捕捉到,过后你可能就把这种感触忘了,但是也有可能正是当时的感受促使你发现新的问题。
3.尝试输出
读书的目的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用于理解新的问题或者解决我们实际的困难。
所以在读过之后要应用。
今天了解了陪伴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那么,是不是可以在晚上抽出一段时间用于亲子互动,而不是一直盯着手机屏幕。今天我读了两节的内容,就在旁边写一下了一段我的感受。关于我对旅游学研究的认识。
所谓知行合一,才是对知识真正的吸收。
最近我也在尝试着写作,看了很多的关于写作技巧的资料。深感一点:写作,最根本的还是在你的知识存量。输出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输入的有效性。
对于输入的有效性,重点是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和擅长的写作形式,主动输入与自己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相关的知识。
对于我来说,客观、理性、剖析、阐述、逻辑性是我想写和擅长表达的。所以接下来复习的间隙,我可能会去找本《逻辑学概论》了解逻辑学的基本知识,系统学习下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我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能更有深度的剖析问题。相比我去分析几款爆文的语言表达,这样的知识输入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的问题。
毕竟知识是系统的学习过程,知其然还要知其识所以然。
关于写作,作为刚刚接触的我来说,这一项系统的工程尚未开始,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先提升自己要紧!
关于读书,阅读的有效性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思维的有效运转。想读,会读,才能有效吸收。
写此文,提醒自己:有效的阅读——扩充大脑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