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做梦梦到了一个许久未见的“小朋友”。人们对于做梦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如果你做梦梦到一个人,那么证明他正在忘记你。但我选择相信第二种说法:如果你梦到一个许久未见的人,是因为你想他了,你应该去见他。
上次见到他大概是一年前。其实他已经快要成年了,之所以叫他小朋友,是因为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6岁。他最喜欢的一块蛋糕被我吃掉了,他就一直趴在他妈妈身上哭。那个时候我8岁,看着嚎啕大哭的他,觉得他好幼稚,蛋糕吃掉就吃掉呗,桌子上还有啊,哭什么哭。他还告我状。更可气的是我妈为了不让所谓的小弟弟哭闹,非要让我道歉还让我哄他。从那以后我就特别烦小孩子哭。在我们俩个人的童年时代,不管争什么,赢家永远都是他。他明明只比我小两岁,但是只要发生挣执,所有人都要我让着他。为了嘲笑他,我就一直叫他小朋友。他光是幼儿园就上了三年。每到一所幼儿园他总是和别的小伙伴打架,他还打老师,他脾气真的很差。
我们都各自成长着,生活圈子不再只有邻居。我们渐行渐远。后来我看到一本书叫《两小无猜》。我只看了封皮就想起了他。一个陪伴我童年假期时光的小朋友。他是我遇见过的人里最小孩子气的人,也是最任性的人,被大家捧在手掌心上。他从来都不用担心学习成绩差被老师批评,因为他有一个给他安排好一切学习计划的爸爸。他从来都不用自己洗臭袜子,他有在生活上照顾他到无微不至的妈妈和姥姥。他不听话,总是会引起大家的愤怒,但是总是有一个人站出来维护他。他真的很幼稚,因为我的老师说“生气就代表幼稚”。
后来,我去到另一个城市,我们只是偶尔打电话。只要我难过不开心,我就一定会想起他。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难过的时候就想起他。无奈的是,我只要一看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只要十分钟就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就胡乱给自己编了一个答案,好让我结束这种枯燥的探索。我告诉自己,是因为童年最纯洁,长大后我们总在回忆童年;而他,无论多不好,却是我童年到现在还唯一联系的朋友。
早晨,我没有提前联系他,到了他家才知道,他放假没回家,直接和同学去旅游了。和他妈妈聊天的时候,我从她的语言和表情中很明显感觉到她对孩子的想念。虽然他们只是半年未见。阿姨给我倒了一杯水,就开始滔滔不绝聊起她和儿子的电话日常。
她说,孩子长大了,开始报喜不报忧了。到大学的第一周,他就打电话说要回家,生活条件太差了,宿舍太小了,餐厅的饭不好吃,学校离市区太远了。那次电话里他哭着说完所有的不满和埋怨。阿姨说,她当时很心疼。她也想哭,不过她忍住了,她觉得她的孩子是时候长大了。她说:“城市时你自己选的,学校也是你自己选的。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爸爸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照顾你。”她说,她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儿子的吐槽,只是在电话那头听着,试着分担一点什么。
他们一直都是一周打一次电话,约定好的。第一次电话以后,她发现儿子每次打电话的时候开始变得乐观了,也开始聊一聊生活中的小事儿,这要是在以前,她儿子是不屑与他们聊的。阿姨很欣慰。
阿姨说她总结了她和儿子的通话。如果她问“吃饭了吗?”得到的回答是:“吃了,今天吃的是糖醋排骨,味道不好,没有以前好吃了,下次一定要换一家。”就证明孩子今天心情不错,可以继续聊聊天。可是如果得到的回答是:“嗯。”她就会有些心疼。她就会想儿子今天学习是不是很累?是不是和同学相处的不好?是不是被老师批评了?她会想很多,就着急。然后就开始问,不停的问。但这一连串的问题,从来都只有一个回答:“挺好的,别多想。我还有事,先忙了。”阿姨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她说:“我每次接电话就会听他说话时候的语气。他说话多,愿意给我讲细节,就说明今天心情不错。要是感觉他不愿意说话,那就说明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或者是累了。这个时候问他怎么了,他肯定是不会说的。我就说几句鼓励的话,让他早点休息。”她说这个时候,再怎么着急也不能表现出来,她知道孩子不愿让他们担心。
我在一旁静静听着。感叹于这个任性的“小孩子”终于长大了,开始懂得承担、开始回报爱;感动于这样牵挂孩子的家长,他们学着放手、小心翼翼。
我想到了我这一年,匆匆忙忙,眼神疲惫、脑袋混沌。如过不是昨天的想念,定会错过这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