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曾是2017年在河南教师读书会跟读的一篇文章,今日重温,仍能感受到经典的韵味无穷。
一、你如何看待默尔索的种种荒诞行为?
拿到这本书,没有看序言,直接看的内容,因为我怕先看了序言后就会跟着作者或译者的思路走,我想看看作为读者第一感受是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给主人公贴标签:
他是一个对亲情冷漠的人。 一开始,我就感觉到主人公默尔索有点不太正常甚至可以说上冷漠,母亲去世了,站在棺材前,他竟然不想见母亲最后一面;守灵时母亲的一个好朋友一直在哭泣,他竟然没有一滴眼泪,甚至之前还在母亲灵前喝咖啡、抽烟;出殡时,所谓的母亲的“未婚夫”——那个老人贝雷兹一路磕磕绊绊地追随,最后难过地晕倒,而我却一直“冷眼旁观”着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盼望着快点上床睡上十二个钟头。这是一个爱母亲的人吗?
他是一个对爱情漠视的人。他对女友玛丽的感情也让人感觉有点荒唐,他欣赏她的漂亮,喜欢她的美丽,渴望与她在一起,但面对她热切的眼神,他清醒而冷酷地表明“肯定不爱她”。但他并不拒绝成为她的丈夫,同时,他也承认:他不会拒绝成为任何一个玛丽的丈夫。妻子、女友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符号,至于符号下面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脸后面有颗怎么样的心,他不在乎,也不关心。像这样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实在有些荒唐可笑。
他是一个对友情淡然的人。他从不主动去结识陌生人,不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他人发出的邀请、提出的要求都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得失的考量。与雷蒙交朋友,是因为雷蒙向他求取帮助,而他觉得自己“能够帮助”,从未考虑雷蒙是不是一个适合做朋友的人。
他是一个对事业不关心的人。没有雄心壮志,谈不上丝毫的进取心。
他是一个荒诞社会的 “局外人”。正是他这种种的荒诞的行为促使他最终成为一个尤其荒诞的悲剧。默而索因为开枪杀了人而被捕,但是这审判是判着判着就变成了因为母亲死了没有哭而且还做欢愉之事而有罪。此刻,他第一次有了参与的冲动,但却发现了一个荒谬的事实:这里没有他说话的份儿。他的善恶、他的罪,变成了别人的秀场。每个人,检察官、律师、记者、法官、陪审员、观众,都把审判当做一次机会,竭力展现着自己的辩才、机智、判断力、正义感。他却像一个“多余的人”。 他,作为审判的中心,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读到这里才发现,原来在主人公种种荒诞行为的背后其实有一种真实的心理表露,默而索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是因为母亲在自己家里很孤单,而养老院里至少有其他的老人陪伴不会寂寞,这也算默而索考虑周到了。而母亲死了为什么不哭是因为“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他认为母亲的死是一种解脱,在死后母亲能再重新来一次,这不是悲伤的事,反而应该觉得高兴,因为母亲又得到了新生。他那样对玛丽说话是因为他不会说谎,那就是他最真实的心理感受,最坦诚的直言相告。他对雷蒙的帮助只是因为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一种最真诚的、毫无功利性的友谊。最后,默而索对于自己被判了死刑表示无所谓,而且还放弃了上诉的机会,他认为自己现在死还是以后死都是一样的。默而索的死,可能荒唐,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不是能称作是一种幸福呢,一种解脱的幸福。
他就像一个说真话的英雄,依然坚守在真实的一角,冷眼旁观着这个荒诞的世界,理性地进行审视和批判。
二、你能否给出他成为局外人的合理解释?
首先,默尔索的荒诞行为和这个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不屈服,不迎合,不随波逐流,哪怕招致别人的嘲笑、曲解、甚至生死威胁。他依然正面直视自己的内心,做真实的自己,从不说谎。这样与社会脱钩的人只能成为局外人。
其次,默尔索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荒诞的世界,这个世界对默尔索是排斥的,那些所谓的法律、习俗、正常的人民群众、代表正义的法官、律师、陪审员、神甫等,他们不能理解默尔索在母亲去世时不哭的行为,以致于对他产生憎恶,最终以“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他的母亲。”为控告理由,对他处以死刑。当舆论与道德把他推进漩涡,他根本就无挣扎的余地,只能成为一个“局外人”。
三、我们自身是否也以局外人的身份生存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会有一种被当作“局外人”的尴尬。如女同事在一块聊天,总会围绕着“首饰、品牌、车型”之类的,而我在一旁拿一本书就显得格格不入,她们总笑我浑身无一金,连一耳孔都没有,对车型一窍不通。我自然而然就成了她们眼中的“局外人”。
在如今这个功利性较强的社会,不论做什么,大家都会理所当然地和利益挂钩。多年以来,已经习惯了给别人帮点小忙,有公事有私事,每当有人问起,他们肯定给你不少好处吧?我都笑着回答,哪有,力所能及的事,只是帮个忙而已。于是,又会招致一番不解、甚至一顿善意的斥责:你傻啊,现在这社会,哪有白帮忙的,真傻!
阅读《局外人》一书,竟发现原来自己很多时候也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小小“局外人”,只是,命运结局不会像默尔索那么惨的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