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山石

韩愈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80)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鉴赏:这首诗是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闲居洛阳时游玩惠林寺所作。题为“山石”,是截取诗的首句前两个字,这是旧诗常见的取题方法,实与内容无关。惠林寺遗址在今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落的寺门村,相传始建于东汉,是汉明帝刘庄敕建的皇家寺院。据《新唐书·李澄传》记载,惠林寺又名慧林寺,原是李澄的别墅所在地。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叛军带兵南下,李澄坚守气节,遇害身亡。其子李源在乱中转徙流离七八年。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为了表彰李澄的忠义行为,授予李源为河南府参军,转司农寺主簿。李源为纪念其父李澄,始在别墅旧址建筑寺院,因附近慧竹成林,遂名慧林寺。


这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这首诗为传统的记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像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诗人按时间顺序,记叙了黄昏到佛寺、夜深留宿佛寺的经过和天明离开漫游半山所见的景象,末尾以感叹作结,“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是全文主旨。韩愈因结束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节度使张建封幕府的供职,来洛阳等待调选,内心产生了出仕与隐退的矛盾,所以诗歌结句用了《论语·述而》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之语,流露出欲归隐田园的念头。诗中的写景处足以感人,韩愈善于捕捉一些形象的事物,以清新的笔法加以刻画,如“山石荦确行径微”、“芭蕉叶大栀子肥”、“山红涧碧纷烂漫”等初夏美丽自然风光,宛然如画;而以火照见的古壁佛画、出岭入扉的清月、濯足拂衣的涧水山风,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尘虑顿消。全诗记游虽不事雕琢,只是按时序自然而然写来,就好像是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画图,任由画中的精彩自然显现,不愧是大家手笔。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