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发觉“想”的力量
——要获得有活力的成长,思维行为模式的源头不能僵化
“想”是有力量的。
社会早期生产力低下,人们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会被因为没能实现欲望的痛苦、焦灼、恐惧等可怕的负面情绪吞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可以看到,一切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所有事物,都离不开创始人的欲望。正因为有了欲望,才有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有了社会永远向前的发展。
“想”和一个人的人生目标、自我需要和价值实现关系密切。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一个敢想的人才有未来。
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孩子,生长的力量相比已经成熟的成年人更加旺盛蓬勃。所以孩子的欲望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而且来得更为强烈和真实,更忠人性于寻求发展的本能。
如果父母只从成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想”,为了让孩子更听话,处处和控制约束孩子的“想”,可能导致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力量,容易让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思维的发展受到压抑。思维发展受到束缚,想进一步发展完整的理性就绝无可能。
另一方面,各种“想”有什么不同、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合理、哪些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哪些不一定能实现的、怎样去满足自己的渴求、怎样得到“所想”,却是感性思维阶段的孩子很难正确认知的。
所以,父母不是要控制和约束孩子的欲望,而是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欲望, 让孩子发觉“想”的力量,敢“想”,并学会以此合理指导行为,学习区分哪些欲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是不能实现的,其次,要让孩子意识到实现“所想”,需要付出努力。
这种引导,会决定了孩子思维行为模式的源头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了无数可能,从根源上左右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
父母要怎么让孩子意识到“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