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作答要求:选一个打动自己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摆出来,并标明出处)
要让孩子学会的事战胜困难、战胜挑战,这样二代才会有心灵的冲击,才会有切身的体会,纯粹去学吃苦只会留下灰暗,并没有战胜苦难之后的喜悦和自信。
另外,苦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不是你让他去吃苦,他就知道怎么成长了。有人说这是挫折教育,但关键是这种挫折,你的孩子战胜了吗?
没有战胜挫折,就只会让你的孩子很受挫折。
看待苦难和财富的理念不同,会催生不同的自己和下一代。
——《定位就是聊个天》
2.我之前是怎样想的?(作答要求:假设自己还没看到上述知识点,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还没有想过,那就现在推测下)
以前我对于苦难的认知(或者说探索),止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地上的苦痛是吾等的食粮”。我觉得大部分苦难都是可以接纳的,即使是纯负面的,我在冷静下来后也会理性地认为我的承受能力在此次苦难后得到了提升。
3.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作答要求:比较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找出冲突之处;分析二者冲突产生的原因)
现在看来,我当初对苦难(的好处)的理解不够透彻,只处于苦难本身和苦难后果这一层面,没有主动意识到战胜苦难所带来的更好的效果。并且还有点盲目地去接受苦难了,没有去权衡苦难带来的好坏占比。
4.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作答要求:关联能想到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从头脑中闪过的信息;可关联自己的经历,也可关联其他知识)
关联事例:有一位家长,他把自己的女儿拉上了绿皮火车,和他一起坐了十几个小时,不是坐在座位上,而是坐在绿皮车的地板上。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女儿吃这么多苦,他说:“其实我的目的就是想让她知道赚钱不容易,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生活,我想让她吃一点苦,让我的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然而事实是这位家长的行为毫无意义,苦难不是财富,战胜苦难才是。他当年可能真的是坐了十几个小时绿皮火车,经历了穷苦艰难的一段时间,最后他战胜了苦难,他就会想起来当年坐绿皮车等经历,会很有意义。可她的女儿完全没有一个奋斗并且战胜苦难的经历,最后她只会觉得家长是在说教。
由此可见,面对可选择的苦难时,我应该通过苦难本身可能带来的坏处、苦难是否能战胜以及战胜苦难后可能的好处,来分析该苦难是否有意义。而不是看到苦难就去经历、去吃苦。如果可能的好处远小于可能的坏处,那就不必去盲目吃这个苦了。
5.我怎样才能用上它?(作答要求:可以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可解释一些现象和感觉;可形成原则,优化自己的决策;可预测问题;可解决问题;可做出评价;可做出创新)
如今,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我明白上学期有些时候在空教室泡一天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最好的,这种“坐牢”一天除了吃饭休息就是学习的方法,并不适合我,后半阶段吃得苦,收益甚微。在做题时,我的方式也应该转变为难题和基础题交错,既能提高思维的上线,也能夯实基础;而不是单次长时间的跟难题熬鹰。
同时,我可以在看清好处后,去“自讨苦吃”。比如老师布置的一些(实践)作业,我在按要求完成后,可以试着再添加更多的要求,更好地完成,让我的能力在更艰难的条件下得到提升。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五问反思报告”,指导教师为张淑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