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爱情观
爱情的概念包括,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以及如何对待失恋等。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反映。爱情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状态的影响和制约,有着不同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爱的本质是用行动表达由心发出的能量。可说是一种恋人之间的强烈关爱、忠诚及善意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可为衍生自两性之间基于性而高于性的情感,是两性由于对彼此的欣赏而自愿付出的高尚情感;爱情是指两个个体之间相爱的感情、情谊,或者一个人的单恋。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论,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热烈”的,就是恋爱三个月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状态,而性的需要则是引起兴奋的主导形式,这种激情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亲密是“温暖”的,即相互关心、陪伴、被爱、被尊重、被珍视等温暖的感觉体验,承诺是“冷静”的,即短期确定要不要爱一个人,长期决定要不要维护这一段关系。斯坦伯格完整的诠释了爱情所有的要素,根据这三个要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七中不同的恋爱关系: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爱情。从命名上看只有三者都具备的完美爱情,才叫爱情。
我的爱情观包括四个方面:我相信爱,但不相信爱情。缺少了爱的感觉,就失去了爱的本质。当你很明确的知道你想跟这个人年迈的时候在一起漫步街头,这就是真正的爱了。
爱情是一种与两性相关的特定目的过程中产生的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有就是有,没有也很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有,因为没有肾上腺素狂飙的体验,其他维度的补偿往往难以弥补这种感觉上的空缺。如果缺少这种火花,陪伴、物质以及大部分常规经历,换一个人来体验,其实并无不同,甚至因为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更好的体验。所以没有爱的感觉,彼此的经历和体验是毫无意义的。
还记得我年少时喜欢的人,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暖意,清晰的记得那条石凳,那个篮球场,那个电影院,那个报亭,那个公交车站,这些与我回忆其他人的经历的感觉大相径庭,是历久弥香的陈年老酿跟温开水的区别。那股爱的味道如同酒,浓烈直接的浇在心头,入了心埋进血液麻痹神经。所以这份年少的爱,缺少了承诺就是浪漫式爱情,并不完美,但依旧刻骨铭心。
我的爱情观,第二观点是爱情需要势均力敌。
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正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爱情观多数是人生观的反映,彼此需要精神层面的沟通,这就要求两个人的认知格局在同等水平或者相差不大,如同一个人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另一个人却说面朝大海看水,这就是三观的不同,是没有办法走进彼此灵魂深处的。同样选择的恋爱对象也是一面镜子,反照出彼此的化身,当一个人停止前进的时候,另一个人就会焦虑甚至反感,这可能直接会导致关系的破裂,所以好马配好鞍,什么锅配什么盖儿。
每当回想起我深爱的对象,久久不能忘怀,势均力敌的爱情下,两个人并驾齐驱,让平时坚强独立的我也能下意识的示弱撒娇,让平时成熟理智的人也会让你感受到他男人的幼稚。他懂你的小脾气,你懂他的小幼稚,互相温暖,互相支持。我们从天南海北聊到日落黄昏,有说不完的话题,有诉不完的情义。但这种柏拉图式的恋爱,最终没有维持多久,也就是缺少了激情,称为伴侣式的恋爱。即便如此,我也怀念那种能走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感觉,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去面对苦难。
我的爱情观第三观点是自先沉稳而后爱人。
琼瑶阿姨表达出,只要有了爱,一切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恋爱关系中,一方不够沉稳,太幼稚,那么恋爱的亲密就会少很多,甚至体会不到,体会到的只是他不理解你,你也不想懂他。如同字母X,只有在确定关系的那一刻觉得两个人是在一起,其他时间,除了让对方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毫无温暖可言。不会把彼此当成是港湾去停靠倾诉,也不会成为彼此的依靠,除了欲望的排解以及平淡的生活,温馨不会填满你的胸口。这种缺乏亲密的恋爱关系,如同一潭死水,所以只有自己成熟稳重了,你才能感同身后的去体会对方,才能给他想要的温暖。这种愚蠢式的恋爱,拥有的激情不过是生理冲动,拥有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以上是我24岁的年纪拥有的爱情观。我希望在未来遇到一个与我有完美爱情的人,这是对未来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