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周的阴涩天气转晴。
兴致正起,心起一念:何不去江滩走走。于是乎,约上一个当地的同学,踏上说走就走的行程。
此次出行的目的,是通过光影,来体味武汉最珍贵、最美好的历史韵味,因此拍摄照片,我选择了最纯粹的黑白模式,来记录我这次旅程中具有浓厚武汉味道的点点滴滴。
为了不在悠闲的早餐时间中错过那一缕晨光,我没有选择去体验武汉人的过早,而是在超市买了个早餐包,直接在路上啃了起来。
出地铁口,眼前的一切让我镇定而吃惊。景象还是如网上图片所见,但是却十分清净。怕是周末没人起这么早?
第一次用黑白模式直接出片,当我拍出第一张照片的时候,我也受到了惊吓——如此纯粹的光影!如此纯粹的回忆!
但是为了在黑白模式下的照片更具有戏剧性,在前期对构图以及光影的构想上需要下更多的功夫,于是我们选择了爬楼。在楼顶,我获得了更纯粹的光影对比。
经历了中山大道的大改造,这些老房子都被保存了下来。也许,几十年之后,武汉的城市化进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回头再看看这些保存下来的老建筑,心头何不是一番欣慰。
武汉市总商会。
展望。
美团小哥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在变革如此快捷深入的今日,书籍仍然承载着最纯粹的精神和智识,在浪漫和孤独,灵妙和深思之间完成它对时空的诠释。但是在武汉中山大道上却藏着这样一块净土,不饰浮华。这里也许没有民众乐园那般喧嚣,但有可能是中山大道最具韵味的——物外书店。
书店取址于原大孚银行,这栋曾经的“摩登大楼”。与众多文艺书店不同,物外书店是将书纳为它的主体核心的,在其中,书籍是唯一的座上宾。
位于武汉三镇最为繁华的中心地段的武汉美术馆,坐落于汉口南京路、黄石路与中山大道交汇处。但是在忙碌了一周后可以饱觉一顿的今日,眼前尽是几丝人烟。
禁闭与释放。
在馆中,眼之见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幅作品了——韦伶《苗家细味》。不说画中照镜女子有多美丽,作为跳过《匠心·银塑》的资环人,对于那段艰苦排练的日子还是值得回味的。所以,这幅图以彩色的形式拍摄,偏心一些对于自己来说还是会很有意义的。
平安大厦一览。
接下来要去的,是在不远的汉口江滩,当年的武汉港,一代武汉人的记忆。
在路上,随手拍摄了一些照片,记录当代武汉人各社会阶层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工人们吃完午饭后。
清洁大伯。
匆匆。
蛋糕店忙碌的员工们。
专注的孩子。
快餐店的老板和他的助手。
拉货的司机。
正在歇脚聊天的外卖小哥。
出门的擦鞋匠和快递小哥。
铲水泥的水泥匠。
年迈的阿妈。
朝气蓬勃的老大爷。
昙华林,专心看火的店小二。
还有将要被出售的,被禁锢着的鹦鹉。
饭点,街上还是如此冷清。找了一家小面馆坐下。
“我在战火中出生,5岁才开始学走路,都是外公把我养大的。
活了这一辈子,什么好事都没摊上,什么坏事都摊上了。下岗提前退休都赶上了。
我不行啊,没达到要求,我是三级残疾,人家要二级残疾。
我还被下放过,新疆呀那时候。
那个厂还是我搞起来的。
活七十多够本了。”
汉口江滩。
昔日今朝形成鲜明的对比——远处是要冲击中国第一高摩天大楼的“636”绿地中心,而在彼岸对岸的此岸,挖掘机仍轰轰作响。
回程,我们选择轮渡。于等候,人们急功近利的心表现于目光中,仿佛下一秒就要挣开防护栏。
下船再往回走一些就是武汉长江大桥了。上一次来这的时候还是国庆,但是,却没有这次来得那么有感觉,有韵味。
午后的老人。
桥上向黄鹤楼望去。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冬,入夜早,温差也大。
装载果实而归,站在公交中,脑中万般复杂,为武汉之今日;心中又几丝欣慰,为武汉之未来。
望自己,也是一个,不忘初心,奋勇前行之人。
情怀四溢的圣地,武汉中山大道,你好。